Page 70 - 《天台山佛教史》
P. 70
的东掖,故名。能仁寺在东掖山的能仁村旁。
能仁寺,始建于隋,旧名承天寺。周围五峰巍峙,范围甚广。两宋时期
大兴。明清小轿车趋衰落。清光绪年间曾重修,但不久即毁于火。如今只存
殿宇两幢,大部分殿宇已毁,部分改为民居。但从遗址上仍可以看出当年全
盛时的规模。据《临海县志·寺观》记载:
能仁寺,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名承天。宋元符二年(1099)建。
有九祖阁、罗汉堂。政和七年(1117)改额。嘉定十四年(1221),御书
寺匾及藏额八字,今创额奉焉。侧有普通塔,盖绍兴中僧法照掩遗骸处。
明崇祯五年(1632),僧莲岳重建。光绪间重修葺,旋衰败。
本如大师在能仁寺时的寺宇建造情况,县志中失载。天台九祖阁以及罗
汉堂等建造,都是在北宋末期。据传:本如的 7 世法孙(上天竺若讷的法子)、
天台史学家士衡在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曾来能仁寺祖庭参礼。在
天台九祖像前立誓,重振天台。回上天竺后编成《天台九祖传》,于嘉定四年
(1211),由其弟子惟椿等筹资刊出。
(二)白莲古寺
白莲寺在能仁寺的西南约 1 公里处。四围山势崔嵬,茂林荫翳。可惜寺
宇已改为民居,仅留部分遗址。我们从《天台续集》等地方史藉中,还能依
约得知白莲寺宋代的建筑是很讲究的:寺宇除了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
钟鼓楼和厢房外,还有天台讲堂、祖师殿,殿中塑有天台列祖像。藏经楼中
的藏经十分丰富。当时台州名士石公儒有《游白莲诗》云:
山势崔嵬插牛斗,东分一掖镇丹丘。
玉毫金相祖师会,宝帙琅函海藏流。
苍松茂林常荫映,白莲香社共熏修。
红尘断处人难到,俗驾经年始此游。
(《天台续集》)
能仁寺与白莲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建寺的时间先后,我们可以从《佛
祖统纪·本如传》中得到证明:
大中祥符四年(1011),慈云迁灵山,亲往法智会下,求可为继。
法智曰:“当于众中自择之!”慈云阅视到师(本如),即云:“斯人
可也!”师至承天(东山能仁旧名),大振法道。历三十年,众常五
六百。……师慕庐山之风,与丞相章郇公诸贤,结白莲社。六七年
来,遂成巨刹,乃以能仁山林三之一,指岭为界,以供樵采。仁宗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