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天台山佛教史》
P. 74
为造门廊者,历家言:“主星不利!”师(圆智)曰:“佛与天星,同
一造化。苟宝坊轮奂,吾亡何憾!”未几,果微恙,梦仙人饮以天液,
所患顿愈,神采加异于前。二十七年夏旱,诏于明庆讲经,席散而
雨洽。尝抵寺庄,闻用牲祭。曰:“何可违佛禁耶?”即为神说戒,
易以素馔。二十八年,督土木甚速,至冬,众宇咸备。
寺宇建成不久,圆智便告圆寂。《本传》中称:“人知师为五百人(罗汉)
中焉”。继任主持是圆智的高足若讷,也是朝廷任命的。《佛祖统纪》卷 17《若
讷传》中记有若讷与宋孝宗的一段对话:“(圆智)既设,诏师嗣居之。干道
三年(1167)春二月,驾幸上竺,展敬大士,问光明忏法之旨。师(若讷)
答曰:‘梵释天帝四大天王,下临土宇,护国护人,故佛为说金光明三昧之道,
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以资诸天之威德,故帝王士庶,皆可修持。’上悦,授右
街僧录。”
以后,宋孝宗多次召若讷入宫,请教佛理。如:“干道四年夏,召师内
宿观堂论道。四月八日,召师领徒五十人,入内观堂,修金光明护国法”;“九
年,召对选德殿,问大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十一年,退处兴福,特授
两街都僧录”等等,表明孝宗对若讷无比的信任和敬仰。
自圆智入主上天竺后,该寺的住持一直是神照系的法嗣。据《佛祖统纪》
卷 18 记载:若讷的法嗣有士衡、有宏、妙珪、师觉、从戒、慧明、如坦等等,
传承兴旺。总之,整个宋代,神照系从天台东掖山发展到杭州的上天竺,堪
称阵容庞大,法脉兴隆。但到元代以后,白莲和能仁因为缺乏僧才,渐趋衰
落。由此可见佛门兴衰与人才的重要关系。
五、天台宗与国外的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流
天台宗自唐代传入日本后,形成了以京都比睿山为中心的日本天台宗道
场。到了宋代,日本佛教界对天台宗的研习,更加深入堂奥,因而也促进了
两国对于本宗义理的交流。整个宋代,日本人宋求法的高僧主要有奝然、寂
昭、绍良、成寻等。
奝然(?-1016),俗姓藤原,京都人。自幼出家,习密宗、天台宗等。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八月,乘商船抵达台州,巡礼天台山,朝拜智者塔院,
并习天台教观。次年三月,去汴京谒见宋太宗,献给太宗一部介绍日本情况
的《王年代纪》的书。太宗对其礼遇备至,赐紫衣及“法济大师”法号。当
时适逢官版藏经《开宝藏》在四川刻成,钦赐《开宝藏》一部,计 5000 余卷。
雍熙二年(985),他携《天宝藏》回国,珍藏于京师法成寺。奝然在日本弘
传天台教法,促进了日本天台宗的发展。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