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36
名究竟止观。 ①
延寿根据智者《摩诃止观》卷 1 所说,认为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
朱 共有六个阶段,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所以称
封
鳌
天 “即”。 也就是所谓“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 《华严经》中称大乘
台
集 菩萨的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 天台则
·
第 将其作为别教菩萨的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 他认为,理即是一
三
册 切众生,皆有佛性。 有佛无佛,佛性常住。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理性虽然如
此,但凡夫未闻此理,故亦不知此理,仅理性与佛一样,故称理即。 名字即是或
从善知识,或从经卷上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道一
切皆有佛性,一切皆可成佛。 观行即是不仅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 心观
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 在观行即中,还须修随喜、读诵、说
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观行,故称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是依相似的观力
而发真智,始断一分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 从发心住,
发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境界,直至等觉菩萨。 究竟即是妙觉极果,位极于
荼(梵文四十二字母之最末一字。 《大品般若经》 称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
尼。 天台慧思曾著《四十二字门》二卷,以四十二字门配当菩萨修行之四十二
阶位。 认为荼门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 种觉顿圆,性修不二,理事平
等。 这乃是圆教的佛果。 只有这样依次一心修持,才能入佛境界。
延寿还用天台的四教说解释六即,指出优劣。 他说:“若藏教执色为有,施
拙度破析之因,成但空灰断之果;通教执色心是空,了缘生无性之宗,失中道不
空之理;别教从心生十法界,心但有能生十界之理性,未即便具十界之因果,如
从地生一切草木,但从一心次第生十界也;圆教心具十法界,不待能所生,亦无
前后际,只一念是十界,只十界是一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念念中体常圆
②
满。” 也就是说,藏教执色为有,六而不即,修但空观,只能得灰身灭智之果;
通教执色心是空,虽六而常执,但没有谈到佛性,失中道不空之理;别教虽谈佛
性,但仍是六而不即。 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
生死、涅槃二边之外,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 只有圆教
“虽六常一,何凡何圣? 虽一常六,凡圣灭绝。 又六而常一故言即,一而常六故
① 《宗镜录》卷 37。
② 《宗镜录》卷 37。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