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32
法轮成两舌之过。” 他所说的“一心”,实际指的是如来藏心,即一切众生超越
①
地本有的如来藏清净心,是真如、佛性的异名,又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但就
朱 现实言,众生的生命都是贪瞋痴等烦恼流行,隐露了这如来藏的光明。 故他
封
鳌 说:“诸法虽多,但是一心所作。”修禅,就是为了恢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达到
天
台 “事理交彻,性相融通,无法不收”。 为了修习“一心”,他主张用天台宗所说的
集
·
第 妄心观的观法,渐次修习,以求达到“心无住处,则无有心,既无有心,亦无无
三
册 心,有无总无,身心俱尽”。 他说:
《辅行记》释一念心以成观境。 此有二义:一者以禅为境,不同
世心;二者即此境心,复须离著,向辩禅心。 既言一念,一多相即,为
是何等一心能具。 故简示云:不得同于妄计一念,能了妄念无一异
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 三千具足,方能照妄情境观,是故应须简示
入门;若据理论,无非法界,亦何隔于取著妄情,以念本息空,妄不可
得故,为执有者令观空耳。 ……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
关余处,出要之术,唯有观心。 观心得净,返观自心,欺诳不实,如幻
如化,躁扰不住,又如猿猴腾跃奔掷,犹如野马。 无始无明,历劫流
浪,不知何由得出。 若能如是观心过患,又推诸境,境无自性,由见而
有,不见即无;又推见处,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又推动心,
动无自性,独自不觉,觉动不动;又推不觉,无有根本,直是无始虚习,
念念自迷,无念真心,一无所有。 ……无明迷故,谓心为动,心实不
动。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②
显然,延寿这一段对于“一心”的阐释,与智者在《法华玄义》中对“心法”的阐
释有一脉相承之处。 智者倡导的“心观”,又称圆融三观。 认为同一的心灵,
可以同时表现空观、假观和中观的三种观法。 空观是观一切法本性空;假观是
观一切法惟是缘起假名;中观是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此即是真实。 空观是从
本质一面来看观象世界,视之为空,无实有性;假观是从缘起表现为有相状有
影响力来安立现象世界,视之为暂时为有,施设的有;中观是就圆融面来看现
象世界,同时体得其本性与如幻如化的显现,不执取一边,而臻于较高的真理
① 《宗镜录》卷 2。
② 《宗镜录》卷 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