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39

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

                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
                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 观觉悟此心,名之为佛。 初观名

                因,观成名果。 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
                智慧数为大臣,能排诸数上惑,以还心源清净也。 故云:心净即佛土
                净也。

                    又,随四教所明四心,此四种心净,即四种佛国悉净。 此四种心,
                只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

                    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净则智行俱清,意虚则境界成寂。
                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

                这是引天台宗《维摩玄疏》和《维摩略疏》论“心净土净”之文,然后将其归
           结为“一净一切净”的。 《玄疏》言修观观至“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时,此所观

           的性净之境即是国土,能观此性净之境的观智即是佛。 观成之时,“心王无染,
           心数解脱”,即是心净土净。 《略疏》言:藏、通、别、圆四教所明四种心若净,则

           四种佛国皆悉清净,而此四心,归根结柢,只是圆教所明的自性清净心,此心若
           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延寿将二文归结为“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心

           净则智行具清,意虚则境界成寂,凡曰垢净,无有不由心者,乃一净一切净矣”。
           他所说的“心”,既然唯指圆教究极的自性清净心,则此“土”,亦当是指究极的

           常寂光土。 所以,所谓“一净一切净”的净土,实际就是天台宗的四土中的法
           性常寂光土。 它的境界甚高,远远超过指方立相的安养莲台。
                《宗镜录》将天台、净土与禅宗的思想融为一体。 这不仅大大丰富了禅宗

           的思想理论,也大大促进了天台宗的发展。 北宋时期,天台宗“山外派” 的思
           想,就受到了《宗镜录》思想的影响。 南宋以后,天台宗学说中净土和禅宗思

           想,更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永明延寿虽属禅宗大师,但他在天台宗的
           传承和发展中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德。


                                                                                       第
                                                                                       六
                                                                                       辑

                                                                                       天
                                                                                       台
                                                                                       修
                                                                                       持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