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46
朱
封
鳌
天
台 台 山 儒 林
集
·
第
三
册 六朝高士顾欢
从三国至六朝,天台山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高士:一位是三国时曾任吴国
太常的高察,隐居天台华顶山麓,读书自适。 这是天台山历史上最早见于文献
的一位高士。 他隐居的地方后世称为“察岭”,尚有读书堂遗址。 另一位高
士,是六朝时期的顾欢,他隐居在天台山麓的楢溪旁,其地后世称为“欢岙”和
“欢溪”。 智者大师初到天台山时,曾“访高察之山路”,也曾游历过欢岙和欢
溪。 关于高察的生平事迹,因年代久远,史书记载甚略;而顾欢则因生活在我
国初次佛道冲撞时期,他在其中扮演了一位比较重要的角色,受到史学界和思
想界的重视。
从县城往东北行 10 公里,即到了欢岙。 欢岙曲折深邃,多层峦叠嶂。 其
山涧之水,称欢溪。 古时登华顶峰,多由此而上。 欢山云遮雾绕,变幻多姿。
登山远眺,每当烟雨迷离时,如展古画。 清齐召南有新增天台十景之一的“欢
山烟雨”,即指此。
欢山原名东峁山,欢岙原名东峁岙,欢溪则原名楢溪。 山、岙和溪都是为
纪念南朝齐高士顾欢隐居于此授徒讲学而改名的。
据《南史·顾欢传》记载:顾欢(420-483),字景怡,一字元平,南朝著名高
士。 盐官(今海宁) 人。 他出身寒微,自幼好学。 家贫无法入学舍读书,便在
学舍壁后倚听,过耳不忘。 晚上回家,“燃松节读书”,坚持不懈。 一次,父亲
叫他到田中驱雀。 他却伏在田头专心写《黄雀赋》,结果,“雀食稻过半”。 父
亲发怒,欲鞭打他,但当他看到文辞优美的《黄雀赋》,才消除了怒气。
长大后,笃学不倦,跟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邵玄之学习《五经文句》,学问
日进。 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他来到风景秀丽的天台山隐居,开馆授
徒,招收贫穷士子,受业者常近百人。 他由于父母早亡,每当讲《诗经·蓼莪》
篇,至“哀哀父母”句时,辄执书痛泣。 学生们看到这种情况,便请求免授《蓼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