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47
莪》篇,怕他过度伤心。
齐高帝建元初年(479),顾欢被征为扬州主簿。 他进京自称“山谷臣”,呈
上《治纲》1 卷,坚请辞职,回山授徒。 高帝见其心意坚决,便赐麈尾、素琴,让
他回天台山。
顾欢好道,《南史》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有病邪者问欢。 欢曰:‘家有何
书?’答曰:‘唯有《孝经》。’欢曰:‘可取《仲尼》置病人枕边,恭敬之,自差。’而
后病者果愈。 后人问其故,答曰:‘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孝
经》放置枕边,即可治病,当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顾欢是借此要求病者的子
弟恭恭敬敬地调治长辈亲人,病者也要树立“善禳恶,正胜邪”的观念,与疾病
作斗争,病情自然会有转势。
当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道教势力,是一大挑战。 佛、道两
教互相诋毁和排斥。 顾欢写了一篇《夷夏论》,阐明佛、道两教由于地域不同,
信仰各异;归根结柢,教义相似。 他说:
五帝三皇,不闻有佛。 国师道士,无过老、庄。 儒林之宗,孰出
周、孔? 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 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 道则佛
也,佛则道也。 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曜灵以致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 其入不同,其为
必异。 各成其性,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
夷之服。 擎跽罄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肃。 棺殡槨榔葬,中
夏之风;火焚水沉,西戎之俗。 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
之学。 岂伊同人,爰及异物,鸟王兽长,往往是佛。 无穷世界,圣人代
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
言,化夷而夷语耳。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州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
而有夷夏之别。 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
乎? 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育妻孥,上
绝宗祀。 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曲。 悖礼犯顺,曾莫 第
八
之觉。 弱丧忘归,孰识其旧? 且礼之可贵者,道也;事之可贱者,俗 辑
也。 含华效夷,义将安取? 台
山
文中特别指出:夷夏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道教是适合中夏国 文
苑
情的宗教,故不应“舍华效夷”,提倡佛教。 与
儒
顾欢还著有文集 30 卷传世。 晚年事黄老,崇奉道教,是上清派的信奉者 林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