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48

和重要传人,曾撰《真迹经》,记述历代真人遗迹,开“洞天福地”之说的先声。
           此外,他还撰有《上清源流经目》等。
      朱         永明八年,高道陶弘景到始丰天台山,获得顾欢《真迹经》十余卷,后加以
      封
      鳌    增改,撰成《真诰》一书,成为道教界的经典著作。
      天
      台         顾欢墓在今欢岙顾儒岭。 明代诗人张利璜有《过欢岙》诗云:“翠微深处
      集
      ·    路重重,遥想丰标千载逢。 芳草白云人不见,至今野老说高踪。”表达了后人对
      第
      三    顾欢的怀念之情。
      册

                                     徐大受麦饭迎朱熹


                《天台县志稿·古迹志》 云:“徐竹溪书堂,在东横山。 朱子(朱熹) 行部

           时,曾过访留宿。 乡人至今传为美谈。”
                这事说来颇有意趣。
                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在宋孝宗淳熙年间,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之

           职时到过天台,结识了一位在理学方面很有造诣的朋友叫徐大受。
                徐大受(1128-?),天台的土著学者之一。 本名逸,字季可,号竹溪,又号
           抱独子。 居于县东 5 里的东横山麓。 自幼刻苦读书,以六经为主,兼及释老,
           诸子百家,无不猎涉。 年长后,淡于世味,薄于宦情,着意探求古仁人之道,躬

           耕力作,清苦度日。 他在居处附近创办竹溪书堂,招收生徒讲学。 授课之余,
           到溪边垂钓。
                朱熹至少两次去过徐大受家。 据《台州府志·杂事记》记载:朱熹第一次

           访徐大受时,两人非常有趣,是以诗建交的:
                    朱文公行部到台,因访先生(指徐大受),遇之,口占一诗云:“路

                遇个老翁,自负柴一束。 乌巾插在腰,背手牵黄犊。 借问何处居? 指
                点破茅屋。 午鸡啼短墙,麦饭炊方熟。” 先生答云:“曲径沿山去,烟
                村四五家。 两行金线柳,一树紫荆花。 壁上琴三尺,堂中书五车。 当
                门一丛竹,便是老夫家。”遂留信宿,定至交焉。 今东横山上有竹溪读

                书故址,即朱子与先生唱和处也。

                第二次过访时,徐大受正在书堂中给学生讲课。 学生问大受:“《论语》中
           说的‘颜子三月不违仁’应怎样解释?”大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杜甫“一片
           花飞减却春”的诗句,引导学生去联想。 朱熹在门外听了,为之击节赞赏。 大

           受闻声出来,殷勤接待,“出葱汤、麦饭,相对甚欢。”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