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41
一、五峙院碑记中的“儒佛相通”思想
传灯大师的《五峙云景院天台祖堂小
宗记》开头是这样写的:
黄邑五峙山古有瑞相禅院,院祀
西天辟支佛牙,以多光瑞,故名。 神变
化佛牙为乌有,有力者又负瑞相之名
名方山五峙新厥居,而大檀越乡大夫
侍御澄州林公则让瑞相之名而更名云
影。 以院前有方塘圆池,源头活水,瑟
瑟东注,厥色清湛,可以鉴毛发,天光
云影,每徘徊于其间,类朱夫子考亭之
上妙高峰顶境状,故名。 若“ 天光云
影”八分之颜,则不慧于万历甲辰讲 五峙山景院天台祖堂小宗记石碑
《楞严经》 于慈院时所书。 今五峙道
者住持受能,又欲负瑞相而□□□归彼瑞相,云影固晏然不觉有去来
之相,瑞相耶? 云影耶? 总之皆强名,无之与竞也。 瑞相旧为禅院,
今更为教, 教与禅均诠乎道。 学者因筌而得鱼, 寻名以悟道, 教
□□□禅两忘。 教耶? 禅耶? 总之皆强名,亦无足与竞也。 ①
五峙院前有一口方塘,塘水清澈,碧波如镜。 据说当年传灯大师应林国材
之请到此讲述天台教义时,看到这一口方塘,立刻联想起宋代理学大师朱熹
(1130-1200)《观书有感》那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
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于是,便根据林国材的建议,把五峙院改名为
“五峙云景(影)院”。 由于他对朱熹“儒佛相通”之说的认同,并且知道朱熹有
“听经幽溪道场”的经历,所以把朱熹引为异世的“儒佛知己”了。 第
八
朱熹与幽溪道场有着深厚的渊源。 据《天台山志》 记载:宋代淳熙年间, 辑
朱熹提举天台桐柏观时,与天台山国清寺诗僧志南十分友好,常常在一起谈佛 台
山
说儒和抄写寒山、拾得诗。 ② 一次,他俩同去参访幽溪道场,有位高僧正在讲天
文
苑
与
① 金渭迪:《黄岩金石志》(增订本)。 儒
林
② 《天台山方外志》卷八《高僧传》。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