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44
《偈示》中说得很明确:朱熹对弟子的要求主要是四方面:为学(博学、审
问、慎思、明辨、笃行)、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正
朱 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无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所得,反求
封
鳌 诸己)。
天
台 再看《五峙云景院天台祖堂小宗记》:
集
· 呜呼! 斯亦奇矣! 方今出家者流,多为己而不为众,为私而不为
第
三 公,为情而不为道,甘其乐而深厌乎苦行。 观此道者之为人,□□满
册
五尺,无奇貌异术以动人,无华言饰礼以邀人,凡举胜事,人必争从
之,此必有大过人者,忠信道义为之本也。 余独惜此子之下未有人。
人岂无之? 天台教观道脉源流之不明,谓之无人,可也! 台教之取
士,其目有八,余已书之祖堂,今仍书于五峙,曰:师座传宏,曰:解行
兼畅,曰:力行三昧,曰:戒行无亏,曰:覃精圆解,曰:记述所闻,曰:辅
弼扬化,曰:树立教院。 辅弼扬化,树立教院,子固具体矣,若复余科
汝,既列之以记人,仍复遵之以养士,得士为得人,此为众、为公、为道
之效也。 子之功德,岂不伟哉! ①
“碑记”中说得很明确:天台宗取士有八个方面:即师座传宏、解行兼畅、
力行三昧、戒行无亏、覃精圆解、记述所闻、辅弼扬化、树立教院。 第一至第四
方面,与朱熹《白鹿洞书院偈示》中的“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四项完全
相同:师座传弘,属学;解行兼畅,属问、思、辨、行;力行三昧,属修身:包括言忠
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戒行无亏,属处事和接物:即正其义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说明儒释
两教虽然“入世”和“出世”的目标不同,但对弟子德行方面的要求是相似的。
至于传灯在碑记中的后四方面覃精圆解、记述所闻、辅弼扬化、树立教院,既是
对天台宗弟子在弘经和建院方面的殷切要求,也可看作是对《白鹿洞书院偈
示》的进一步补充。
传灯特别要求弟子“覃精圆解”,即指圆融无碍地理解天台宗圆教“诸法
实相”的理境。 《摩诃止观》称修圆教一乘顿法的行者为“圆人”,就止观次第
而言,“圆人”修“圆法”,一入手就远离支支节节的次第修,无须经历人乘、天
乘、二乘之迂曲,藉建立在佛果地境界的圆教教理,直趋无上菩提。 故说“圆人
受法,无法不圆”。 这是天台宗“圆”教止观,与“藏”“通”“别”三教止观教授
① 金渭迪:《黄岩金石志》(增订本)。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