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42
台智者大师(538-598)《法华经文句·方便品》中的“十如是”义理,结合讲述
儒佛共通的圆义。 这位高僧认为天台宗的“实相” 既非指心,也非指法,而是
朱 指世间万物自身一切具足的属性,这便是万物的本来面目、真实相状,故名“实
封
鳌 相”。 朱熹与志南在座下谛听,觉得很有道理。
天
台 朱熹当晚住在幽溪道场,与志南谈起《法华经》义理与他所倡导的理学的
集
· 关系(后来收入《朱子语类》中)。 朱熹认为,衍生万物的“理”(天理),即为宇
第
三 宙生成的本来面目,它与《法华经》中所说的“实相”完全一样;有理便有气,流
册
行发育万物。 并且“理”是世间万物本具的,从人到一草一木皆然。 他在《朱
子语类》中写道:“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
具此理。”“圣人有此理,天亦有此理,故其妙处,独与之契合。 释氏亦云:‘惟
佛与佛乃能知之’,正此意也。” 朱熹在《语类》中以天台宗的宗经———《法华
①
经·方便品》为自己作注。 所引“释氏亦云” 这一段经文便是《法华经》 中的
“十如是” 说:“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
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
如是”即是“诸法实相”。 究尽“十如是”把握“实相”便是佛;究尽万物之理是
圣人。 朱熹这一段引注,充分表明他说的“理”即是天台宗说的“实相”。 所以
他在《语类》中兴奋地说:“正此意也”。
第二天,朱熹又在幽溪道场听高僧讲述智者大师的《观音经玄义》。 高僧
指出:天台宗认为“法法尘尘,皆具圆融”,不但万物自身一切“本具净染”,佛
性亦具善恶,“佛住善法,亦住恶法”。 朱熹听后认为,天台性恶说的现实意义
在于把彼岸世界与世俗世界进行比较,这对于“经世致用” 的理学也是切合
的。 所以后来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事有善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
有美恶。”“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谓之非性也。” 可见朱熹也接受了天台宗的
②
“性具善恶”思想。 总之,朱熹在天台幽溪道场深受天台佛学的熏陶,并且将
其融入了自己的理学思想。
传灯大师禀持儒释融通思想,敬佩宋代大儒朱熹。 所以他万历甲辰
(1604)在慈院讲经,以及万历丙辰(1616)在五峙院讲经,都强调朱熹《观书有
感》诗中“天光云影”的话,教导弟子要从经教中受到启发,有自己新的理解和
① 《朱子语类》卷二三。
② 《朱子语类》卷九五。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