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32
·32· 卷一 地 理 志
天目山脉。
开化南部与常山交界一带,作者在《浙江新通志》内,曾提一重要之山脉,
曰千里冈山脉。该山脉之西端,为常山与开化之界山,东北行,为衢县与遂安、
寿昌与淳安、桐庐与分水、富阳与临安等界山,其间虽被徽港与天目溪所断,
但山之走向一致,岩石彼此相连,均为千里冈砂岩所作成之高山,在地质构造
上言之,为一重要之内斜山脉。
按:上述山脉论法,系根据地质构造立场,非旧说之完全依据分水岭为标准。依据地
质构造而论中国之山脉,自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外国学者即有人提议,最近翁文灏氏尤
竭力主张改革完全根据分水岭而论山脉之系统。氏谓分水线为山脉之标准者,仅适用于水
道与山脉并行之环境,若分水道与山脉成斜交或直交者,则虽属同一山脉,其地脉既未相
连,而山势与岩石矿产之分布亦往往二致。
本县水系为钱塘江之一支流。按钱塘江主流方向,与地层之走向并行,称
为走向河谷。而开化诸溪,则为附于主流之一种顺向河。即怀玉山脉突起之时,
钱塘江为一大内斜带,二旁高地之水,均向大内斜中心流注而汇为钱江,开化
诸溪即当时雨水顺怀玉山脉高坡流注于钱塘江所切成者,久而久之,源头既壮,
虽流路与地层走向成为直角,亦仍能切成深谷,故开化溪流,虽大部与地层走
向成为直角,其为怀玉山脉突起以后所切成之顺向河,可无疑问。
开化为山岭丛杂之区,全境崇山峻岭,平原稀少。山之高低,常与岩石性
质关系至切,而各期地文之遗迹,亦隐约可辨,显然为一壮年期之地形。至其
地文发育之历史,与钱塘江下游彼此参照,可得而言者,计有下列各期。
(一)仙霞期
仙霞期为浙省遗留至今之最古地形,代表中生代末叶燕山运动以后,侵蚀
开始,第三纪红色岩层堆积于内斜盆地及被水切割之低洼中,最后山势减低,
堆积增厚,成为壮年后期地貌,略似准平原,此为仙霞期准平原。其遗迹之保
存者,已不多见。开化最高之山,为开化与遂安交界之白石尖,高一四九二点
六公尺,其次为浙皖边境之小耳山,高一三一三点五公尺,大青山高一二一三
点三公尺,石耳山高一三 0 三点七公尺。凡此诸山似可视为仙霞期遗迹较近之
山,但仙霞期原始遗迹,高度在一千七百公尺左右。
(二)山原期
仙霞剥蚀平原造成之后,继以造山作用,使大陆逐渐上升,当其上升之时,
剥蚀随之,以致本相连绩之平原,复渐次侵蚀成为沟谷纵横之状,然上升之率
甚速,剥蚀作用非特不能完全削平之,而山之高度且日增靡已,遂使本与海平
面相等之平原,而在今日观之,其高度已远出一千四百公尺以上矣。此项仙霞
期平原渐次上升间所发生之剥蚀遗迹,今日保存尚多,且历时甚久,故谷广坡
平,其地形已近中年之状态,是为山原期。其高度约为一千二百公尺以下,三
百公尺以上。本期内所包括之柱面范围,既极广泛,而其梯级形之山原,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