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31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31·
尺。此项红色砂岩,似属第三纪。
(八)冲积层
本县冲积平原甚少,仅于沿溪两旁成狭长地带,其间以星口与航头间之池
淮坂,为一较大之冲积平原,计有肥田三千八百余亩。
(九)侵入岩
甲、花岗岩
境内之花岗岩,其产状均为岩基侵入体之形状,近于狭长,作西南至东北
延长。其分布之范围,在县境之西北部与安徽之婺源、休宁交界一带。其与倒
水坞层接触间,有花岗片麻岩及片岩。此项花岗片麻岩,似为花岗岩之边缘现
象。
乙、石英斑岩
石英斑岩仅见于华埠以西之桐村东南约半里公路东北首。该处石英斑岩侵
入于常山系石灰岩中。
丙、石英脉
境内自震旦纪倒水坞层至泥盆石炭纪千里冈砂岩各地层,均有石英脉侵入,
其间以震旦纪倒水坞层中石英脉为尤多,而脉亦较大。此项石英脉中略含金质,
故凡富含石英脉之岩层风化后,其金砂即流入于溪中,在可以保留金砂之环境
中,即可淘洗砂金。各种金属矿产,亦每与石英脉共生,如公宁乡富竹坑及集
义乡鉅溪,含有锑质之石英脉,侵入于常山系石灰岩中。
第二节 构 造
开化诸山之山向,大体均与地层之走向并行,即西南东北是。境内地层,
可总称为浙皖复式大外斜之东南翼。此项复式大外斜之形成,由于浙皖交界一
带中生代末叶花岗岩之侵入,因此所造成之地势,愈东南愈低,地层亦愈新。
如田坂之西北为花岗岩;田坂至何家间,为花岗片麻岩及片岩;再东南为震旦
纪倒水坞层;至马金镇附近,为寒武纪常山系;至开化城南,为奥陶纪印渚埠
系;至常山县交界处,为泥盆石炭纪千里冈砂岩。
在复式大外斜形成之先,各地层已造成复杂之褶皱,其褶皱轴之方向,大
体呈西南至东北。当复式大外斜造成之时,原有之褶皱,被挤为壁立倒转或逆
掩与断裂之现象,故无论向西北或向东南倾斜之地层,倾角均大至四十度以上,
而七(底稿脱漏)
第三节 地形与地文
本县全境山脉皆属怀玉山系。怀玉山系起于浙、赣、皖交界,向东北延展,
入开化西北境者称马金岭山脉。至淳安县北部,被来自皖境向东南流注之徽港
所割断,但山势方向仍继续趋向东北。入昌化境称担盐山脉。至东西天目,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