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33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33·
代表一时代剥蚀与上升之消长情形者,又复所在皆是,故其间当可详分为数期。
兹以三百公尺以上至一千二百公尺间之地形,均归纳为山原期。
(三)钱塘期
钱塘期为钱塘江下游之地文期,复分一、南屏山期;二、孤山期。南屏山
期指高距当地平原五 O 至一二 O 公尺之山,开化境内与此同一高度之山,亦颇
为普遍,尤以华埠至开化县城一带最为发育。开化城至马金镇间沿溪两岸,如
马金镇东南及明廉之南,呈本地文期之山亦颇多。此外,北乡之上田及孟山底
村一带,西北乡大石陇、霞坞一带,及西南乡东坑口、大阳畈、水坞口一带,
南屏山期地文现象,亦颇为显著。凡此诸处,或自成距当地一 OO 至一二 O 公尺
之山,或在高山半坡约相当于上述南屏山期相仿之高度时,往往突然平缓如梯
级,此即代表钱塘第一侵蚀期后之遗迹。
孤山期指高距当地河面二三十公尺之邱阜或阶级地,开化境内,此项等高
之山,亦有代表。如华埠至开化间之孔埠、庙底一带,及青山底西首、三里亭
北首等处,皆有此种等高丘陵,显系同一地文期所残留,亦即钱塘第二侵蚀期
之遗迹。
第四节 造山运动
凡浙省各时代之造山运动,开化境内应均受其影响,但因开化境内地层之
缺失,致未能将每次地壳运动之现象一一表示其遗迹。兹将境内显而易见之事
实,分述如次:
(一)双娇运动
双娇运动系作者调查江西西北部地质时所首创,以震旦纪双娇山系倾角甚
大,褶皱复杂,走向常为西、西北至东、东南,而其上之任何地层,走向常为
东、东北至西、西南,倾角亦小,彼此不整合之情形,极为明显,因名为双娇
运动。开化震旦纪倒水坞层与其上之常山系,亦呈不整合之接触,故本运动显
然存在。
(二)克勒东运动
克勒东期 claledonian 之造山运动所成遗迹,为常山系与印渚埠系之假整
合。又印渚埠系与千里冈砂岩下部之不整合亦属本期运动之遗迹。
(三)赫尔辛运动
赫尔辛期 Helcynian 造山运动,在中国东南部之事实颇多,李四光先生曾
细分为六期。浙省各县所见之事实,开化境内因千里冈砂岩以后之地层,缺失
甚多,致无明显之事迹,但其运动之存在,则无问题。
(四)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为中国中生代之重要造山运动,亦为造成中国地层重要褶皱与断
裂之运动。主要分为甲、乙两幕。开化境内火山岩流不整合于各期古地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