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0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740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衣着
服饰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很多地区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
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
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随着
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干部服、列宁装
成为新的时尚服装。1956 年,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装。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匮乏的经济限制了服装的发展,人们购买服装的主要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
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60 年代后期,军便服时代开始盛行,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
帽徽的草绿旧军装,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服装依然遵循着 20 世纪 60 年代的革命标准,同时流行烟色条绒大棉袄。
改革开放后,庆元人民的服装的花色、款式开始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健美裤、牛仔裤、
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
A 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陆续出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服装
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人们的衣着已经逐渐与世界同步,呈现一个多元丰富的时代。喇叭裤、
踏脚裤、健美裤、蝙蝠衫、超短裙、一步裙、连衣裙、松糕鞋掀起一阵热浪。牛仔也不再是往日的模样,色彩、
面料、款式都不再那么单一。
进入 21 世纪服装的演变已达到完全个性化,正统、休闲、名牌、DIY,流行风格也向多面化发展。唐装,
羽绒衫、休闲装,人们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赶时髦,求时尚成为趋势。只有部分农村老年人仍保持着传
统服饰的穿着习惯。
传统服饰 长布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长布衫通常长及脚踝,要像西装一样量身定做,制作的
长布衫分单层和双层两款,双层款式有内外两层,内层是布内衬棉,外层则用高档真丝缎配上纯手工缝
制的布扣。其中,长布衫的两只长袖不能用碎步拼接,而是要在整块布料上与衣身一并裁取,寓意长福、
长寿。
对襟。俗称对门襟。是一种对称的襟式,即衣服胸前左右两襟对开,用搭袢、纽扣或绳带在开口处系连,
穿脱方便,男女通用,多用于袄、褂、马甲等服装。
大襟。即左衽。左衽是指衣襟由左向右掩,纽扣偏在一侧,从左到右盖住底襟。偏襟与花式扣搭配
组合为女装,在解放前的年代里一般农村妇女都穿大襟服装。
旗袍。又名长衫、长袍。旗袍式样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
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裙都滚有宽阔的花边。外观特征为右衽大襟开
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
但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在庆元民间旗袍舞队伍越来越庞大,并利用每年的香菇节或重大节日组
织旗袍秀活动。
住行
居住环境 庆元民间传统的民居均为土木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也从传统的土
木结构转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因为建筑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建房习俗趋于简化。
20 世纪 90 年代前,城镇居民多住砖混结构的房子,一般都采用预制板和传统的现浇建筑结构工艺,而农
村则以土木结构为主。20 世纪 90 年代后,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很快,开始住高楼,住房面积增大。
入住新住房前都要进行装修,门窗包边,墙体进行木包装或是软包装,大部分家庭开始使用空调。2000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