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01

·166·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熊野社),天台山王子信(晋)之旧迹也”。这一方面说明熊野神社
                       与天台太子晋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徐福的神仙信仰的确与天台
                       太子晋信仰有关联。因此在徐福公园内不老池边种植“长生不老药”天台

                       乌药,也就顺理成章了。
                           乌药始载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乌药树生似茶,高丈余,一
                       叶三桠,叶青阴白,根状似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八

                       月采根,直者不用。”这是首次对乌药的性状、采收季节及药用部位作了
                       描述,以后诸多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
                       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
                       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如山芍药,

                       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
                       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以作车毂(纹),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
                       出者,香白可爱。”          a

                           苏颂(1020-1101)曾为婺州(今金华市)知州(太守),仁宗皇祐
                       五年(1053),调升国史馆集贤院校理,任职九年。他利用接触皇室藏书
                       的机会,组织全国中草药普查,编辑了《本草图经》21 卷。他在书中认定,
                       中国乌药“以天台者为胜”。天台乌药作为“长生不老药”,更受到文人
                       的青睐。宋代著名诗人晁说之(1059-1129)与天台宗高僧了然(1076-1141)

                       为方外友,一次,了然派人探望晁说之;晁说之认为:派人来探望是好事,
                       但遗憾是未带天台乌药来。遂赋《然公发人自天台来,不以乌药见寄》诗:
                       “石桥不得往,乌药不寄来;空令图画里,指点说天台。”                             b

                           往事越千年,1979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日
                       本朋友请邓副总理把“长生不老药苗”带回国》的报道:“(新华社东京
                       二月六日电)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市长濑古洁来到中国大使馆,委托将新
                       宫市培植的三盆天台乌药苗交给邓副总理带回中国,以表达日本人民对中




                           a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三引,四部丛刊本。
                           b 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正文.indd   166                                                                     2017/10/31   15:01:0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