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0 - 泰顺县文化志
P. 350
第八编 地域文化 ·287·
嫁男娶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
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
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
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
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典型的婚
俗非常讲究传统的仪式。迎亲时,男方派出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头一天去女家迎娶。当
日,中餐由女方安排,媒人就坐厅堂首位,称“落脚酒”;晚餐则由男方安排,称请“大
酒”。办“大酒”时,用当天携带的酒菜操办,锅子、菜刀等炊具由女方提供,但事先会被
故意藏匿,需男方行郎用唱山歌来“借”,唱一首,借一样,唱不出则罚酒。当晚的歌宴要
通宵达旦,双方的歌手互相唱答。次日上午上轿子前,新娘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
床旁哭得难舍难分,称“哭嫁妆”。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
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两夜或四夜再回来。畲族人民原先都是居住在远离城镇
中心的山上,相对比较闭塞。如今,在外围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包括婚俗在内的畲族生活
习俗发生变化,自身的文化特征逐渐流失。2009年,“畲族婚俗”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
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丧俗
畲人去世,避讳的说法是“去做新客”,称丧俗称“老喜丧”。料理丧事的家人,首先
要给逝者沐浴。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性,要舀
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性,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取来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
分钟,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背后象征性地擦洗几下。接着,为逝者更衣。之后将
逝者抬到厅堂临时搭建的灵堂上。做功德是畲族丧俗中重要的一环。其过程是:家内设三界
醮、烧文书;文书烧后,接佛安位,点兵将出外坛;外坛设三界楼,设醮,准备必要的法事
物件。以上一切准备停当后,接下来是招魂。法师、孝子手拿魂幡灯笼、位牌去棺材头招亡
魂,带回伤门,围绕三圈,即过伤门,法师上三界楼读赦书,赦亡人在生一世所做的不敬之
事及病痛等。丧事过程均以歌代哭,悲声哀婉,即所谓“长歌当哭”。
五、祭祖
境内畲族祭祖俗称“请祖公”,有家祭、墓祭、祠祭三种。家祭在祖屋厅堂进行,先在
厅堂靠神龛或香按下摆上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摆“牲礼”即供品,点上香烛祭拜。墓祭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