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天台山佛教史》
P. 39

待,这是圆教至极的中观。
                               智者还根据慧思的理论,将一心三观归于实相,应用于修习圆顿止观法

                           门,并进一步提出了认识两阶段理论,即别教的次第三观与圆教的不次第三

                           观。次第三观,即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证真谛之理;次修
                           假观,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之

                           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身。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是认识第二阶段飞

                           跃的一种铺垫。不次第三观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三观融于一心,举一空观,
                           则假中亦空;举一假观,则空中亦假;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故能三惑破

                           于一时,三智发于一心。正如智者在《摩诃止观》卷 5(《大正藏》卷 46,第

                           55 页)中说:“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
                           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

                           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

                               将一心三观的空、假、中三观,发展成为空、假、中圆融三谛,这就由

                           台宗的认识论,转到了台宗的真理论。
                               佛教称真理为“谛”。谛还有真如、佛性、实际、法性、法界、诸法实相、

                           如来藏等范畴,都带有本体和实体的意义,是佛教的最高真理。佛教各宗派
                           都有各宗派的最高真理。通常所说的二谛,即俗谛和真谛。俗谛是指迷情所

                           见的世间之事相,此凡俗法的道理,也为凡夫所认定,故亦称谛。真谛,是

                           指圣智所见的真实之理性,因其离虚妄,故称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称谛。
                           除天台宗外,其它宗派都认为只有真谛代表唯一的究极的真理,而俗谛应该

                           排除在真理之外的。例如三论宗,认为应把二谛看成因缘相待而有所分别的,

                           所以只有假名,并无实体。这又应看作是对机立说,而属于言教方面的事。
                           它根据《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两个偈(《大正藏》卷 30,第 32 页):“诸佛

                           依二谛,为众生 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由此可见二谛完全是属于言教形式的。青目解释这两颂说:世俗谛明虚

                           妄法,但对于世间是实在,第一义谛(真谛)明法空,但对于圣人是实在。
                           可见它是要用对缘假说的二谛方便来显示诸法实相的无得、性空。即通过破

                           俗谛,逐步显示第一义谛(真谛)的法空的。

                               天台宗则不然,它把假谛(俗谛)和空谛(真谛)并列,而用中谛把二
                           者统一起来。中谛是中道观在真理论上的表述。一切有差别的万事万物,都

                           不过是圆融的三谛的不同显现。空、假、中三谛在任何法界都存在,无论是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