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天台山佛教史》
P. 43
非行非坐三昧,虽言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物。但于一切时中,
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三昧。此三
昧不属前三种三昧,但包括诸经所说诸三昧。这是四种三昧中之最重要者。
《大品般若经》中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
以上四种三昧,智者竭力推崇,故为天台学徒“观心”时所用的重要行
法。唐代传到日本,最澄于比睿山开创四三昧院,专修此四种三昧。其后,
其它诸大寺亦建“常行”、“法华”两三昧堂,以广修此二种行法。其中,常
行三昧与日本佛教界念佛法门之兴起,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天台宗的繁荣
(一)国清寺系与玉泉寺系
唐代前期,天台宗分为国清寺系和玉泉寺系。国清寺系从章安大师至湛
然大师(九祖),中间共经历了 3 代。玉泉寺系从章安大师至法照大师,中间
共经历了 4 代。
国清寺系
六祖智威大师(?—680),俗姓蒋。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家世
业儒。18 岁时,主讲于处州学舍。一日,父母令他回家娶妻。他在回家途中
遇到梵僧对他说:“少年,为何欲违背当年的重誓?”并指出他昔日在智者座
下听经时曾发五愿,即:“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四
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流俗之僧。”(《佛祖统纪·智威》,《大正藏》卷 49,
第 187 页)智威大师听后,深有感触,不再回家,遂径往国清寺投章安大师,
受具足戒,诚心修持。后定慧俱发,证法华三昧。上元元年(674),曾居轩
辕炼丹山法华寺传教,“昼讲夜禅,手写藏典”,勤奋不息。学徒皆闻风来归,
习禅者 300 人,听讲者 700 人。因人多,分 9 处安居。大师身长 7 尺,骨法
古秀。每登座有紫云覆顶,状如宝盖。后返天台山,四出说法。一度至仙居
上阪讲经,大师每日往返,斋粥禅讲,未尝少息,亦不疲累,如有神助。大
师善文辞,其所撰《桃岩寺碑》、《头陀寺碑》等,人皆称绝妙好辞。永隆元
年(680)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国清寺止观堂趺坐而化。世称法华尊者。
七祖慧威大师(634—713),俗姓刘。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幼年
出家,祝发受具。闻智威大师大弘天台教法,即往受法髓。人以“小威师”
称之。后归止东阳山谷,绝交人事,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世称天宫尊者。
八祖玄朗大师(673—754),俗姓傅,字慧明。婺州东阳人。9 岁出家。
21 岁至光州(今河南潢川)从岸律师受具足戒。先学律,后博览经论,尤精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