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天台山佛教史》
P. 41
止观,梵语名奢摩他 Bamatha、毗钵舍那 Vipagyana,译为止观、定慧、
寂照、明静。止观原是印度佛教各个流派都强调的定慧双修之法。刚传入中
国时,其理论还不怎样具体和系统。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佛教系统发展了
属于“止”部分的禅学体系,并将其与道教的养生成道加以结合,支谦系统
则发展了属于“观”部分的般若理论,并融入了魏晋玄学的内容。到了道安
(314-385),才强调止观二者的结合。他对般若性空的学说很有研究,精通
禅数之学。他在《道行经序》中说:“千行万定,莫不以成。”千行万定不出
于止、观二行(禅、智),这都借助于般若而成就。以止观贯通诸行,又以诸
行联系般若,以期因行显明。
为天台宗止观学说奠定理论基础的是罗什。他先后译出了《坐禅三昧经》、
《思惟略要法》等禅位。列举了“诸法实相观法”和“法华三昧观法”等大
乘禅法。他在《维摩经》注中特地解释止观说:“始观时系心一处名为止,静
极则明,明即慧,慧名观也。”他所译的大乘经典,都讲求止观并重、定慧双
修,给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创立,起了理论上的导向作用。
在六朝佛学界首先实行止观双修的是慧文和慧思。慧文提倡北方学者所
注重的佛教实践法:禅法。讲究锻炼心思的集中,并养成观察事物的明了、
正确,立一心三观之旨。后来,他把这一方法传授给慧思,再通过慧思平常
对《法华经》深刻的信仰,应用到根据《法华》所修习的圆顿止观法门即“法
华三昧”,并推广于一般行事,成为“法华安乐行”,实践的方法就更加具体
了。智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止观学说。他根据慧思的传授和自己反复的研
究实践,将止观分为三种,即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渐次止观是
初浅后深逐步升格。开始是持戒,其次修禅定,最后渐修实相。智者按照这
样的步骤讲授《禅波罗蜜经》。不定止观是前后互为变换,无一定顺序,根据
从学者的根性和水平,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智
者按照这一方法讲授《六妙门》。圆顿止观是初后不二,初缘实相,行解共顿,
智者按照这一方法讲授《摩诃止观》。
智者对止观的讲述是非常透彻的。他认为:止是停止,指停止于谛理不
动。又作止息解,即止息妄念。观是观达,即观智通达,契会真如。又作贯
穿解,即利用智慧来殄灭烦恼。《摩诃止观》卷 3(《大正藏》卷 46,第 21
页)说:“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此就所破得名是止息
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住不动。”又说:“观达义者,观智通
达,契会真如。……此就能观得名,故立观达观也。”还说:“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