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天台山佛教史》
P. 35
等五人陪伴,只见大佛增大一倍,石像光明满山,直照房内。诸僧或得瑞梦,
或见奇相。他们虽居住在各处,但却同时发生。
唱经毕后,智者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
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四不
生(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不从无因生)、十法界(佛界、菩
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
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悉檀
(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藏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别教不思议
生灭十二因缘、圆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每种法门融摄一切法,都能通心到清凉地。若能在病患
境中,通达这些法门者,便如《涅盘经·寿命品》中说的二十五岁壮年人,
百斤黄金完全可以托付于他。这是我最后谈玄论道,然后寂灭。我当去了!”
弟子智朗请示道:“请您再慈留一下,解释我的疑问。不知您生往何处?
今后谁可作为我们的宗师?”
智者回答说:“你等懒种善根,问他人的功德,如盲人问乳,拐者问路,
告诉你何用?由于多恶不调,才产生喜怒呵赞,既不自省察,还讥嫌他人。
我已不久于世,应当为这些人破除疑谤。《观心论》中已经解释,我还要告诉
你,我若不因领众修习事烦,必登六根清净之位;但今为他人损了自身,只
是五品弟子位而已。你问我生往何处?势至、观音都来迎接我去西方净土。
问谁可宗仰?你没有听说过戒律是僧人之师。我常说三种三昧,是你的明导,
教你放下重担,教你降伏三毒(贪、瞋、痴),教你治四大(指身体),教你
解业障,教你破魔军,教你调禅味,教你折轻慢他人之幢,教你远离邪恶,
教你出无为的火坑,教你离大悲难。只有这位大师(指戒律)能作我们的依
止。我与你们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习佛灯,都是佛的眷属。若不能遵守
戒律,传习魔灯,就不是我的弟子了!”
说罢,将衣钵道具分作二分,一分奉弥勒,一分奉充羯磨(作业师)。语
已,右胁向西吉祥卧,专念弥陀、观音圣号及般若。晋王闻智者在疾,即遣
医主治,请进药。智者说:“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能遣,年
不与心合,药何所留。”侍者智晞请问“观心法门”,智者即口授《观心论》,
并示遗教(一心三观、四种三昧及其它教观著作)。最后命侍者净扫室内,香
汤沐浴,结跏趺坐,唱三宝名,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端坐而化。春秋 60,
僧夏 40。入龛后,由石城舁归天台山,塔于佛陇西南峰(今真觉寺智者肉身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