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天台山佛教史》
P. 42
智者还认为:若从所修之方便来说,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依靠无为
之真如,远离诸相。观属于有门、生灭门,依靠有为之事相,发达智解。若
从所修之次第来说,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因
为止伏妄念,譬如擦拭镜子,擦后镜体没有尘垢(断惑),能照出万像(证理),
这是即观。若真止真观,必合一不二。因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真
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
智者 38 岁入天台山“止息攀缘,往习止观”,经过近 20 年的实践,对此
深有认识。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卷 46,第 462 页)中说: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
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
皆具足。”充分说明止观的修习方法论在天台教观中的重要地位。
四种三昧
指《摩诃止观》卷 2(上)所举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
四种三昧。又称四种大道。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而行法众多,略言其四,
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即缘此四行法而入住三昧。
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乃依《文殊说般若经》、《文殊问经》所修之
三昧。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摒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
惟,止观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
或宿障发,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
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此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进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
业障,显发实相之理。
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是依《般舟三昧经》所修之三昧,以九十日
为期,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
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种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
德为最胜。“般舟”系梵语,汉译为“佛立”。佛立有三义,指佛威力、三昧
力、行者本功德力。依此三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显立行者之前。故此三昧又
称佛立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有二种。若依《方等经》所修之三昧,以七日为期,唯
诵陀罗尼,旋 120 匝,一旋一咒,不慢不快,旋毕即坐,思惟实相之理,此
称方等三昧。若依《法华经》,以三七日为期,只诵本经,或行或坐,此称法
华三昧。二者皆称半行半坐三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