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天台山道教史》
P. 37
有何书?’答曰:‘唯有《孝经》。’欢曰:‘可取《仲尼》置病人枕边,
恭敬之,自差。’而后病者果愈。后人问其故,答曰:‘善禳恶,正胜
邪,此病者所以瘥也。’”
当时,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佛、道两教互相诋毁和排斥。顾欢写
了一篇《夷夏论》,阐明佛、道两教由于地域不同,信仰各异;归根结
底,教义相似。他说:
五帝三皇,不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
周、孔?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
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曜灵以致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
为必异。各成其性,不易其事。是以端委捂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
群夷之服。擎跽罄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肃。棺殡椁葬,
中夏之风;火焚水沉,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
绝恶之学。岂伊同人,爰及异物;鸟王兽长,往往是佛。无穷世界,
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鸟而鸟呜,在兽而兽吼,
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耳。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州陆之节;佛道
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
舟可行陆乎?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
育妻孥,上绝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礼伸;孝敬之典,独以法曲。悖
礼犯顺,曾莫之觉。弱丧忘归,孰识其旧?且礼之可贵者,道也;事
之可贱者,俗也。舍华效夷,义将安取?
文中特别指出:夷夏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道教是适合
华夏国情的宗教,应当宣扬,不应“舍华效夷”。当然,他是站在儒、
道的立场上说话,认为当时佛教界的某些做法不很适合国情,应当改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