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天台山道教史》
P. 51

通。其法即:每逢三元(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

                  月十五日)和每月三七(初七、十七、二十七),斋心端居,握固冥想,

                  如到天宫金阙,如睹尊容,稽首礼拜,端拱止虑,息念为斋,则可感

                  通上真,致真迎祥而降瑞气,使人精神潇洒,精力倍增。如《太上玄

                  真诀服日月法》:即用存想法,存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日月交光,照


                  彻泥丸,下耀五脏,入于明堂,化生五彩甘露,流入口中咽下,沿冲

                  脉运转丹田。其他如由两手掌劳官穴采松柏树木之气,用两足心涌泉

                  穴采山川大地之气,以眉心印堂穴或祖窍穴感召虚空中先天一炁等,


                  皆须用存思法或修炼到天人合一的高功夫层次才易于施行。又如存思

                  朝元法:每天夜晚,均可行持,只看各人环境而已,若无每夜行持之

                  条件,即可在“岁有三元,月有三七”之日存思。行功前,先鸣天鼓,

                  即两手掩耳,自然放于玉枕位置,右手中指用力弹左手中指,或左手

                  中指弹右手中指,听如敲鼓声极佳。次数为三十六,目的用以集神。


                  又如:伏枕,于夜睡前收光,澄心瞑目,想见太阳在关门上,太阴在

                  丹田外,熟寝神集,神集气正,自无梦寐之患。

                        二、调息法。道家把呼吸的锻炼称作调息。司马承祯曾著《坐忘


                  论》一卷。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道家修炼理论和方法。他在《坐

                  忘论·收心》中说:“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

                  成昏。”又说:“心不著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基。用此为定,心

                  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可知矣。”心定而后息和,息和

                  又促使心定。两者相辅相成,最后进入胎息状态。据《天台山方外志》


                  记载:当时天台山道家人物中,调息炼养最有功力的要推夏侯隐。他

                  是个游方高道,“因寻仙,游天台,独止一室,或露宿草间,人呼睡仙。”

                        夏侯隐的“睡”,实则非睡。他是在修炼调息的最高境界“胎息”。


                  所谓胎息,意谓闭气不息。《抱朴子·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


                                                           51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