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3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303
第七章 山林风雅 | 291
藤 纸 竹 笋
在迹溪村和大同深山村行走,我听到,在过去竹子是做纸张最好的原料,迹
溪村纸张的品质特好,民国期间,宁波各大纸行以迹溪的纸到货后再定价。这里
出产的是一种火纸,本是拜神念经用的。据说宁波渔船一出海,大家就对着大海
烧纸,祈祷风平浪静,捕获多多,用量很大,还有一种就是毛边纸,可以写字印
书的,也就是著名的玉版纸。我收藏的玉版纸张印刷的书,它的手感较绵薄、柔
韧,白色略带微黄,触墨不渗。最好的玉版纸则用于书画,是专门定制的,天台
只有迹溪才能做出来。
玉版纸在唐代时就已经开始制作了。因为它莹润如玉,故名玉版纸,也称为
“玉美人”。浙江石梁溪边的造纸技术,在唐代长庆、宝历年间就开始得到运用
了。在大竹园、乌溪和中央董等村,我见到了造竹纸的遗址,在迹溪村找到了复
原的工坊。民国时迹溪有造纸厂二十四座,民谣云,“纸桶一响,吃鱼吃鲞”,“迹
溪本是京城里,白米干柴岩骨水”,造纸业直到“大跃进”后才停顿了下来。现
在似乎成为一个观光项目体验点了。
竹纸的制作记述见之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综合当地纸工的表述,
工序约略如下:
砍伐刚抽枝的嫩竹为材料,将其截断,劈成一米半左右长的竹条,放在事先
挖好的四周糊上泥土的池里,以石灰粉和盐卤腌渍,到规定时间后,将竹条清洗
干净,与构树皮一起放在土灶里,高温蒸煮,令其绵软,放水碓里捣烂,搓成纸
浆,置于木桶内,反复搅拌均匀,以竹帘和木槽式抄纸,需把握力度,使之厚薄
相同,把抄起的纸张放在木榨上挤压,过滤水分,再把榨去水分的纸张逐一揭开,
贴在中间有火炉的墙壁上烘干,将干燥纸张取下,叠放整齐,然后包装运输出售。
迹溪竹林深处,有玉版纸展览体验中心,此处本是造纸厂的遗址,几个师傅
在那里做纸。工坊里温度很高,不一刻就大汗淋漓。他们让我体验了抄纸,我抄
了五六次,手臂酸软,一张也没有抄起来,惭愧不已。
石梁飞瀑下游溪谷出产的藤纸,在唐代就已经出名了。
《中国造纸史》记载:在晋代开始,石梁溪流上下出产的剡藤纸比竹纸更有
名。当地村民以溪流两岸树石上的藤本植物作原料,手工制造藤纸,称为剡纸和
剡藤纸。竹纸称为玉美人,而剡藤纸则名为玉叶纸。
沿着石梁溪边行走,人家告诉我,青藤、葛藤和紫藤都可以用来制造上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