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6

的不同学风、圆融各种经论中的不同思想并使其获得根本的统一,使之成为僧

           伽内部的普遍共识,正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天台
           宗吸收中外佛学思想而倡导的讲禅结合,定慧双修,纠正了南方轻禅重讲和北

           方重禅轻讲的偏失,遂成了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第一节  龙树的生平与思想


                龙树尊者(nāgārjuna,约三世纪) 亦译“龙猛” “龙胜”,音译“那伽阏剌树

           那”“那伽阿周陀那”。 古印度大乘佛教
           中观学派创始人。 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
           姓。 自幼“诵四韦陀(即‘四吠陀’) 典各

           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解其义。 青

           年时即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独步诸国,
           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综练”
           (鸠摩罗什:《 龙树菩萨传》)。 后皈依佛

           教,精通三藏。 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
           授以大乘经典,从此周游诸国,更求他经。
           与“外道”辩论,皆获胜利。 传说曾受“大

           龙菩萨”赠“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
                龙树生活的时代,佛教界是被说一切
                                                                 龙树尊者
           有部统辖着的。 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
           梵名萨婆多部,别名说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佛灭后 345 年,从根本的上座

           部分别出来的一派。 这一派是以迦多衍尼子为首,主张立有为无为为一切法
           之实有,并一一说明其因由,故称说一切有部。 发智、六足诸论,皆属此宗。
                有部盛行于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国。 迦多衍尼子是印度佛教史上研究阿

           毗达磨(论藏)的第一人,撰有《阿毗达磨发智论》20 卷,在佛学界产生很大的

           影响。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佛教界自由思想兴起,
                                                                                       第
           窟内上座部(迦叶为僧中第一上座,僧众在他修持的石窟内结集,称窟内上座                                          一
                                                                                       辑
           部)受到窟外大众部(在迦叶修持的石窟外,年青的僧侣结集,人数很多,称大
                                                                                       台
           众部)思想的冲击。 迦多衍尼子为改变上座部忽视佛子理论研究的缺陷,因此                                         宗
                                                                                       教
           倡导阿毗达磨,以弥补其不足;二是为了反驳当时的数论和胜论两派的学说,                                          史



                                                                                     ❙ 3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