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39

朱
      封
      鳌
      天
      台                          第二章  主要教理
      集
      ·
      第
      一
      册                              第一节  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的主要义理之一。 是智者在继承慧文和慧思有关论述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慧文在读到《大品般若经》 关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
           种智的文字时,根据《大智度论》的有关解释,领悟到三种智慧可以由一心中

           得。 后来读到《中论》 的“三是偈”,以空、假、中三谛,配合三智,从而首创了
           “一心三观” 之说,并传授给了慧思。 慧思在接受了慧文的思想理论的基础

           上,联系《法华经》“十如是”之说,发展成诸法“十如” 实相说。 《法华经·方

           便品》中谈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
           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慧思认为这正是一切智、一切种智的重要内容。 经文
           在“相、性、体、力”等前面都置有“如是”二字,具有深妙的含义,即显示其圆融

           无碍。 “如”,是真如、实际,指诸法的本性,即实相。 一切法都归于实相,具体
           则可分为十种范畴,即所谓“十如实相”。 这一说法,为后来智者所接受,并在

           他确立“一心三观”和“圆融三谛”的理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谓“一心三观”,即同一的心灵,可以同时表现空观、假观、中观三种观

           法。 空观是观一切法性本空;假观是观一切法只是缘起假名;中观是观一切法
           非空非假,即此即是真实。 空观是从本质一面来看现实世界,视之为空,无实
           有性;假观是从缘起表现为有相状有影响力来安立现象世界,视之为暂时的

           有,施设的有;中观是就圆融面来看现象世界,同时体得其本性与如幻如化的
           显现,不执取一边,而臻于较高的真理层面。 “一心三观”的基本点是“诸法无

           非因缘所生”。 问题是对此“因缘”的看法,正如慧思所说:“有不定有,空不定
           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佛祖统纪·慧思传》)。
                智者虽承受了慧思了的看法,但却有了新的重要的发挥,即进一步认为每


    ❙26❙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