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4
在,譬大梵王。 余经拔众生出生死,如五佛子于凡夫第一;或拔众生涅槃,如菩
萨居无学上。 今经拔出众生,过方便教菩萨上,即成法王,最为第一。”
“圆融三谛”的真理观,表达对宇宙真理的认识,也即是圆顿止观。 这是
以一心双观双照无明分法性,观其无明即法性,以成就不思议境界,由此而显
出最后的圆融方式: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由此即可说“不断烦恼”。 因
为可即就烦恼的介尔一心而见其即假即空,即菩提。 故一烦恼不断而未尝不
断,不脱而未尝不脱。 这就是圆顿义。 智者在《摩诃止观》 卷 1 上说:“圆顿
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
道。 法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
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无苦无集,无道无灭,故
无出世间。 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 初后
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智者认为,“圆融三谛” 的真理观,应当对任何对象之境,皆为一境三谛,
若依之作观,即可修得圆融三观。 他在《维摩经玄疏》卷 2 说:
一明所观不思议之境,二明能观三观,三明证成。 一明不思议之
观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也(中略)。 二明
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
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
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 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
心三智三眼也。
这里所说的“所观之境”是“所”,指认识对象;“能观之观”是“能”,指认识主
体;“证成”则指“能”“所”相合时的状态和达到的境界。 三者都是圆融相即。
首先,智者认为所观不思议境,是以“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
也就是说,以“一念无明心”而生起的十二因缘、十法界以为观境。 其次,“能
观之观”,也就是“一念无明心”。 以能观之心,对所观之境,进行观照的结果,
始知“一念无明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显中道实相;“一切诸法,亦非空假”,
第
亦即空即假,显中道实相。 通过一心三观,达到“三谛圆融。”第三,从“一心三 一
辑
观”发展到“三谛圆融”,能证得真实之理,开三智、三眼等。
台
三智之说,出于《大品般若经》卷 1:“菩萨摩诃萨欲具足道慧,当习行般若 宗
教
波罗蜜;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 史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