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0

一观皆可统摄其余二观:取空观,则一切皆空;取假观、中观亦然。 这是天台圆

           融教理所必至的结果,其目的是要扫除对概念的执着,表示概念的无决定性。
                倘若以二谛来看三观,则假名相当于俗谛,空观相当于真谛。 但这二谛仍
           是分解开来相对而说,亦即天台宗所说的方便权说。 若深一层说,空、假二谛

           仍是教,仍是假名;“中”则是从方便权说的空假排解开来,圆融二者而一归于
           实,恢复性空与缘起两者的相即,而不落于任何一边,这才是具体的真理,才是

           佛眼佛智之所观照。
                智者认为,根据《中论》中道实相的原理,止观学说的观门,可分为“次第
           三观”和“一心三观”两个层次。 “次第三观”,是指修习空、假、中三观时,有一

           时间上的次序,即最初修空观,其次修假观,最后修中观。 “一心三观”,是同
           时观空、假、中三面,而不必经历次第。 并且指出,“次第三观”只是一种“渐次

           方便”,其实质与“一心三观” 并无区别。 其目的是逗机说法,前者逗引钝根
           人,后者则适于利根人。
                为了达到“一心三观”,还可从“次第三观”做起。 “次第三观”的相关历程

           可分为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和中道第一义谛观。 他在《摩诃止观》卷 3 上

           说:
                    观有三。 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

                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
                义谛观。 ……所言二谛者,观假为入空诠,空由诠会,能所合论,故言

                二谛观。 ……从空入假,名平等观者,若是入空,尚无空可有,何假可
                入。 当知此观为化众生,知真非真,方便出假,故言从空;分别药病,
                而无差谬,故言入假。 平等者,望前称平等也。 前观破假病,不用假

                法,但用真满,破一不破一,未为平等。 后观破空病,还用假法。 破有
                既均,异时相望,故言平等也。 ……中道第一义观者,前观假空,是空

                生死;后观空空,是空涅槃。 双遮二边,是名二空观。 为方便道,得会
                中道。 故言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 又初观用空,后观用假,是为
                                                                                       第
                双存方便。 入中道时,能双照二谛。                                                      一
                                                                                       辑
           智者在这里将“次第三观”作了详尽的阐析。 首先,他认为从假入空观,是从
                                                                                       台
           现象世界的种种个别法进入一如的空的真理境界。 现实的诸事物都在一相依                                          宗
                                                                                       教
           相待的缘起关系中,因而无独立的自性,而为空。 能如是理解,不执着种种法,                                        史


                                                                                     ❙27❙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