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1

而观其普遍的平等的空的本性,这就是从假入空。 这中间的所观有假与空两

           方面,故称二谛观。 从假入空观的主要目的是破除“假病”,认识到诸法皆是
      朱    如幻如化。
      封
      鳌         其次,从空入假观,是指大乘中人特别是菩萨不停驻于纯然是空的境界,
      天
      台    而是从这境界下落到差别历然的现象世界,以救度众生。 从逻辑上说,对于作
      集
      ·    为否定的空,仍不正面肯定,却予以一再否定,而成否定之否定,即空空。 这便
      第
      一
      册    是有、妙有,由此而建立现象的有的世界。 对于这假有的世界,仍不执着,仍就
           其本性之为空而观其空。 以空观假,又以假观空;以空破假,复以假破空;破假
           后是空,破空后是假,故又称为平等观。 从空入假观,意味着认识的进一步深

           化,即把对世界的抽象的、一般的认识,还原为对现实世界具体的、个别的认

           识,类似于否定之后的肯定。
                其三,中道第一义观。 这是通过对空假的偏执的否定而显。 对现实的生
           死世界的执着的否定,这是生死空;对纯然是空的真理世界的执着的否定,这
           是涅槃空。 这两者的综合,为二空观。 这是双遮,是超越任何方面的偏执的中

           道第一义谛观。 从另一方面来看,二谛观以空来否定现实世界的自性,实亦是
           肯定空;平等观以空空来否定空的世界,而还归于现实世界,还归于假,实亦是

           肯定假。 两者的综合,即是双照。 这也是中道的境界。
                通过“次第三观”理论,把对现象世界的本质认识与性空原理下具体事物

           的各别认识作了统一。 这种统一是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实现的。 当然,“次第
           三观”只是“一心三观”的第一步,是为钝根人循序渐进、圆满认识世界而设立

           的。
                智者确立的“一心三观”,是圆教利根菩萨之所修习的,是修习天台止观
           的最高层次。 这是基于对《中论·三是偈》的深切领会和对慧文、慧思的“一

           心三观”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而产生的。 他在《摩诃止观》卷 5 上说: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
                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切

                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
                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即《中论》 所说不可思议一

                心三观。
           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的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



    ❙28❙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