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2

称假观。 “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没有独立实体,故为空;
           观此则称空观。 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方面性质,此为“中
           道”;观此则称“中道观”。 但此三者交融不分,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

           中,观中即观假、空,故称“一心三观”。
                在这里,智者特别强调的是“一中一切中”,这是天台宗一心三观的圆妙

           的观想法。 同一的心灵,可以同时表现空观、假观、中观 3 种观法。 中观是观
           法的极致,观一切法的非空非假,即此即是真实。 这是就圆融面来看现象世

           界,同时体得其本性与如幻如化的显现,不执取一边,而臻于较高的真理层面。
           而三观中,每一观皆可统摄其余二观,故中观可同时摄空、假二观,其目的是要

           扫除人们对观念的执着,表示概念的无决定性。
                智者认为,以一心三观来观照一切法:“初像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
           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摩诃止观》 卷 1)。 这是彻底觉悟

           的表示方式。 也就是说,中道实相之理普遍存在,即使是一草一花(一色一
           香)的平凡的事物,也洋溢着最高真理的中道。 这充分显示天台宗圆顿的殊胜

           教理:情俗世界与中道真理的圆融无碍;情俗世界的一事一物,即此即显中道
           实相。 智者还认为,如能坚持一心三观来观照一切法,则“阴入皆如,无苦可
           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

           可证”(同上)。 苦集灭道即指情欲世界,“即凡法是实法”,因此,“不须舍凡向

           圣”。
                由此可见,智者“一心三观”的最高旨趣,是要证明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
           在“一心”基础上的圆融统一。 从逻辑上说,作为现象的色香与作为真理的中

           道,在外延上是等同的。 也就是说,在色香的领域之外,再找不到中道;中道便
           是在色香领域中找。 同时,从天台宗的性具观点来看,中道作为法性、真理,自

           身即具足一切法,包括一色一香。 所以,一色一香即是中道的一部分。 在这种
           圆融理论的背景下,智者的主要目的是指出学者圆证、圆修的必要性。 要求学

           者修“止”,即去绝分别,远离邪念,使心安住于一境中。 所以他说:“止乃伏结
                                                                                       第
           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正是                                        一
                                                                                       辑
           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
                                                                                       台
           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定慧双修,才是天台佛教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                                        宗
                                                                                       教
           也是“一心三观”的最终目的。                                                              史


                                                                                     ❙29❙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