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5
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种
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这里说的三智,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
朱 智。 龙树在《大智度论》卷 27 中认为“三智”虽“一心中得”,但“亦有初、中、后
封
鳌 次第”。 最早将“三智”与《中论》三谛相贯通而指出“三智实一心中得” 的是
天
台
集 慧文。 而智者则在此说的基础上,将三智与三观紧密配合。 三智各相应于 3
·
第 种观法:一切智观空,把握一切皆空的普遍面;道种智观假,把握作为假名的诸
一
册 法的具体面;一切种智观中,对普遍性与具体性皆当下证得,当下圆融。 空、
假、中三谛相即,无先后次第,即中道实相。 智者认为,世界的真理只有一个,
那就是中道实相,所以,他在《法华玄义》卷 8 下说:“《大经》云:一实谛者,则
无有二。 无有二致,名一实谛。 又一实谛,名无虚伪。 又一实谛,无有颠倒。
又一实谛,非魔所说。 又一实谛,名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无空假中之异。 异
则为二,二故非一实谛。 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他反
复强调“一实谛”,认为这是“三谛圆融”所显的极致义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智者的三谛、三观、三智的义理是相互贯
通,相互圆具的。 智者在《摩诃止观》卷 5 上说:“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
成为三智。”也就是说,三谛为观照的对象或所照之境,三观为主体能观之心,
三智为观照之所得。 作为认识主体的“心”与认识对象的“三谛”是统一的,一
心同时具足三观、三智时,也就具足了三谛。 所以他又说:“若一法一切法,即
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法即一切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
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
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即《中
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历一切法亦如是。 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
随性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
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三谛、三观、三智虽有名义上的差别,但三
者圆具互融,观照之境,能观之心和观照之所得,也是三而一,一而三,非三非
一,非一非三的中道实相。 这是智者开显的谛智观高度圆融的终极理体。
智者的“三谛圆融”学说,是从龙树《中论》的“二谛”说发展而成的。 《中
论·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世俗谛即俗谛,第一义谛即真谛。 俗谛是就世俗经验的立场来说的真理,真谛
是就究极的超越的立场来说的真理,又称胜义谛。 《二谛义》卷上说:“世俗谛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