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46

者,一切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谓有,于世间是实,名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

           性空,于圣人是实,名第一义谛。”即是说,对于作为同一对象的诸法,一般人不
           知其本性是空,而执以为实,在其上安种种道理,而成就俗谛。 圣者则知其本
           性为空,而不执着,由此而立真谛。 故二谛只是分别对圣者与世俗为谛;对圣

           者为谛的,不必对世俗为谛;对世俗为谛的,亦不必对圣者为谛。 智者大师倡
           导的“圆融三谛”学说,则是在龙树二谛说的基础上,用中谛把真谛和俗谛统

           一起来。 他在《摩诃止观》卷 1 中说:“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又说:“虽
           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 一境三谛为一心三智所照,一切智照空谛,道种

           智照假谛,一切种智照中谛。”三谛圆融,玄妙深绝,具有高度的哲学辩证思想。
           所以日本佛教学者梅原猛评论说:“就西洋哲学来说,天台比起黑格尔更近于
           尼采(1844-1900)的想法。 例如尼采认为世界是空,但绝不能以世界是空而

           停滞;因为绝不能以单独的照相底片的虚无就满足,必须换点至正相片,更须
           再肯定的认清世界真相才对。 天台空假中的论理,就是近于此。 所以天台思

           想可以说是有非常现代式的积极性虚无主义的性格。 “                           ①


                                     第三节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理论。 这理论的端倪见于智者的《法华

           玄义》卷 2 上:“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法界中必属一界。 若
           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 于一念中,悉皆备足。”这是智者研究《法华经》 十法
           界十如是的互具互融中,得出的悟解。 其后,他在《摩诃止观》中,才正式提出

           “一念三千”的学说,并且加以阐释。 他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千种世
                间,百法界即是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已,介尔有

                心,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
                一心在后。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 若心一时含一切

                法者,此即是横。 纵亦不可,横亦不可。 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                                       第
                                                                                       一
                故。 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                                       辑

                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 (《摩诃止观》卷 5 上)                                              台
                                                                                       宗
                                                                                       教
                                                                                       史
               ①  [日]田村芳朗、梅原猛著,慧岳译:《天台思想》,华宇出版社,第 244-245 页。

                                                                                     ❙33❙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