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27

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文句]
                                                    ①
      朱         《大论》《观经》同名遍吉,此经称普贤, 皆汉语。 此云“普贤”。 《悲华》
      封
      鳌    云:“我誓于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 宝藏佛言:以
      天
                                         ②
      台    是因缘,今改汝字,名为普贤。” 此即三悉檀意,复是因缘解释,又是行愿得
      集
      ·    名。 由来从于念处,至四善根,通称为普贤。 别约世第一法,邻真近圣,称之为
      第
      二    贤,此三藏中说耳。
      册
                今明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                             ③  若十信
           是伏道之始,非顶非周,邻于初圣之初,非后非极,乃至第十地,亦非周极,况前

           诸位乎? 今论等觉之位,居众伏之顶。 伏道周遍,故名为“普”;断道才尽,所
           较无几,邻终际极,故名为“贤”。 《释论》 引“十四夜月如十五夜月”,斯义明
           矣。 此约圆教位,释后位普贤也。 “劝发”者,恋法之辞也。 遥在彼国,具闻此
           经,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东自西,而来劝发,具四悉檀意云

           云。 文云:“我为供养《法华经》,故自现其身,若见我身,甚大欢喜(其一);已
           见我故,转复精进,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其二);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
           坏者,亦复不为女人之所惑乱(其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菩萨,具普贤道(其

           四)。”如此明文,即四悉檀,而来劝发也。
                上判流通为三:从十九行偈已后三品半,举经力大以劝流通。 《药王品》
           下五品,举菩萨化道力大以劝流通。 此一品举普贤誓愿力大,以劝流通。 分文

           为四:一、发来;二、劝发;三、述发;四、发益。
                初、经家叙。 发来为三:一、上供;二、下化;三、修敬。 自在者,理一也。 神

           通者,行一也。 威德者,人一也。 名闻者,教一也。 又,自在者,常也。 神通者,

           乐也。 威德者,我也。 名闻者,净也。 言说如此,即一而四德无不备自在义焉。
           净力故雨花,乐力故奏伎,神通故动地,自在力故随意而雨。 随去随雨,随动随

           奏,譬如大龙飞行不息,身边云雨流起无穷。 普贤及眷属,以菩萨身用四德力,
           来劝发四一。 所径历处,自行上供,其事如此。 从“又与诸天龙” 下,所径历



               ①  遍吉、普贤:遍吉为普贤菩萨之异译。 普为遍,贤为吉,言别意同。
               ②  参见《悲华经》卷第四:“尔时,王子前白佛言:‘世尊! 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
           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清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趋大
           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世尊赞阿弥具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万佛土,庄严
           清净;于未来世界,复当教化无量众生,令心清净,复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尊。 善男子! 以是因缘故,今改
           汝字,名为普贤。’”(《大正藏》第 3 册,页 191 下-192 中)
               ③  伏道,又作能伏道,指制伏惑障现行的有漏、无漏道力,使之一时不起,亦称伏惑。 断道,断绝惑种,
           使之毕竟不生,亦称断惑。

    ❙220❙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