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42

师受具足戒。 武德中,居终南山白泉寺,精研律义,著有《四分律行事钞》《四
           分律羯磨》《净心诫观法》《教诫律仪》等。 他声教广被中国,受业传教弟子可

           千百人。 在关中立戒坛时,四方诸州,大河南北,及长江上下游各州均依法受
           戒。 道宣将天台宗的止观义理,结合在戒律之中,认为持戒应以止心为本。 在
                                      ①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 中说:
                    原夫大雄御寓,意(岂)惟拯拔一人? 大教膺期,总归为显一理。
                但由群生著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如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 然则

                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 卜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法,发
                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
                当一心持净戒。 持戒之心要唯二辙: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作持则羯
                磨结其大科。 后进前修,妙宗斯法。

                文中说的“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于定法,发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把天

           台宗定慧双修的做法,提到持戒过程中的最重要地位。 在《净心诫观法》卷 5
           《五字释名法》中,他又指出:

                    净心者,于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
                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于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
                处。

                    又《诫观五停心观法》 云: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
                五观,息五过。 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 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
                脱。 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 十障灭尽,名真解
                脱。 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                     ②

                这是说,持戒必先净心,使心转明净,发生定慧。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
           先修五停观,息五过,逐渐从小解脱、大解脱,直到真解脱。 这与天台宗的说法

           十分吻合。
                玉泉寺高僧弘景,是道宣的再传弟子。 他在奉敕三度入内宫作授戒师时,
           反复向武则天申述了“心转明净发生定慧”的义理,强调“五停观法”。 这正表

           明了他对天台与律宗关系的理解。
                                                                                       第
                弘景的法嗣鉴真,兼通律与天台教观。 天宝三年(744),他第四次东渡时                                    四
                                                                                       辑
           曾礼天台国清寺,带去天台宗三大部等典籍,后至日本弘扬律宗与天台宗。 日

                                                                                       台
                                                                                       典
               ①  《大正藏》卷 40。                                                           考
                                                                                       析
               ②  《大正藏》卷 45。
                                                                                     ❙235❙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