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46
有建树。 据《天台山全志》记载,他在开元初年受敕编制《大衍历》,到处访师
求教,后至天台山国清寺。 “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
院僧于庭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来求吾算法,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也?’又谓曰:‘门前水当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
首请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西流。 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 后著成
《大衍历》,并在国清寺进一步研习天台教法,融合于真言宗。 今国清寺丰干
桥西侧尚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碑,东侧有“唐一行禅师之塔”。
一行在与善无畏译出《大日经》之后,又以天台教义加以阐发,撰《大日经
疏》20 卷。 第 20 卷谈到三落叉与天台宗三相、三观的关系,云:
落叉梵音,是相义亦是见义也。 我于种种经教中,凡有持诵相应
处,多言诵一落叉或三落叉等。 或言为除罪障故诵一落叉,极重障者
不过三落叉,便得罪业清净。 然此义有余,今当决之。 所谓落叉者是
相也。 若得三相当是罪得除也。 先明身相,谓身体先时粗重,今则轻
安,乃至或行百里千里,迅疾而往不觉劳倦,速疾异常。 先时静坐系
缘,多为小虫蚊等所恼,今悉不生,无复腻垢可恶之相,广如《大品》
中所说,此是身相也。 口相者,随有所诵,暂发声时本尊即至。 又如
《大品》所说,口发诚言,非人不娆于他之类,皆是语业净相也。 意亦
有殊异相,谓发生无量慧解,如经一月四月分别不尽等,或先时贪嗜
如是如是食味,或不得者,身即不安;尔时寂然不复思念,乃至多日不
食,恬然得喜悦之味,无余食想,身亦不困;或先多种种烦恼,今皆净
息,皆是意净相也。 由具此三净相故,名三落叉。
……然上来明离一切相,今说三相,与此云何相应耶? 今答:此
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字即一相,亦非一亦非异。 如天台所解,与此略
同。 谓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相即无相,即非相非无相,皆是此
意也。
如是三相,平等住实相,是三落叉义也。 身实相是一落叉,除一
切身垢;语真言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语垢;意实相是第三落叉,除一切
心垢。 三垢除已,三功德生,即是分证如来功德也。 ……即此三相入
第
阿字门故,离于三相一相平等。 如是照见,是三落叉义。 ① 四
辑
三落叉是梵语,真言宗中有好几种意义:一是指念诵陀罗尼之数。 落叉原 台
典
考
析
① 《大正藏》卷 39。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