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82

十界互具,百界千如。 五品初心知此妙心,体具事理三千境观之法,庆己有智

           慧,庆人有慈悲,内以三观观三谛之境,外用忏悔、劝请、随喜、发愿、四向等五
           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
                二是读诵品。 持读诵妙法之经。 前品随喜,只是圆信而已;通过读诵,口

           之诵力,耳之闻力,以助于观,则内外相资,使圆信转明,十心坚固。 《摩诃止
           观》中说“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明。” 就是指的这个道
                                                                   ①
           理。
                三是说法品。 以正确说法引导他人,更由此功德观自心之修行。 前品读
           诵,专为自利、自行;此品为他人说,则为教化。 自利利他,彼此获益。 正如《天

           台四教仪》所说:“内能转胜,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心信胜前”。                            ②
                四是兼行六度品。 观心之余,辅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

           度。 《法华玄义》解释说:“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 正观稍明,即旁兼利物,
           能以少施与虚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趋檀(施),檀为法界。 余五事亦如是。 事

           相虽少,运怀甚大。 此则理观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布施。”                             ③
                五是正行六度品。 观心之功夫进到一定程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此时
           须以六度之实践为主。 《法华玄义》中说:“行人圆观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

           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 若布施时,无二边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
           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 若持戒时,性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
           犯。 若行忍时,生法寂灭,荷负安耐。 若行精进,身心俱净,无间无退。 若行禅

           时,游入诸禅,静散无妨。 若行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等,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 这就是说,理
                                                                      ④
           事相融,具行六度能促进正观的成熟。
                五品位是圆教的方便位。 有人将其比之于藏教的五停心位,对治五不善

           法。 如藏教以数息停散心,圆教以随喜信理除疑散;藏教以不净事观停贪,圆
           教以读诵经书除秽染;藏教以慈悲停瞋,圆教以慈悲故说法;藏教以因缘观停
           痴,圆教以六度度六蔽,暗去明生;藏教以念佛停逼迫,圆教以即事而理,理即

           法界。 故五品位也可说是圆教的五停心。 列表相比如下:                                                 第
                                                                                       四
                                                                                       辑

                                                                                       台
               ①  《摩诃止观》卷七。
               ②  《四教仪辅宏记》卷九之下。                                                        典
               ③  《法华玄义》卷五。                                                            考
                                                                                       析
               ④  《法华玄义》卷五。
                                                                                     ❙275❙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