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79
藏教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三贤位,为修行佛道中的外凡位。 《大乘义
章》中说:“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为外;六道
①
朱 分段凡身未舍,故名为凡。” 在修习三贤位后,进一步观察苦、集、灭、道四谛,
封
鳌 伏烦恼,心游理内,但身心仍属有漏,没有到见道位。 这时,称入内凡四善根
天
台 位。
集
· 四善根位可分暖位、顶位、忍位和世第一位,均靠禅定功夫资助观慧。 所
第
二 谓暖位,是用总相念、别相念的智慧,观察苦、集、灭、道四谛,仿佛见到真谛的
册
道理,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 如《法华玄义》 所说:“以别总念处观,缘四谛
境,能发似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 如钻燧先烟,春阳暖发,以慧钻境,发相
似解。” 这是以譬喻来解释。 所谓顶位,是从暖位进而修习欲如意足、念如意
②
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对于真谛的道理进一步理解,用十六谛观,观察苦、
集、灭、道四谛,更加分明,如登山顶,观瞻四方,悉皆明了。 所谓忍位,是从顶
位再进一步,得信、进、念、定、慧五善根,对于真谛的道理愈加明显,将苦、集、
灭、道之理忍可于心,故名为忍。 《俱舍论》中说:“亦是似解增长,五种善法增
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亦忍可义。” 忍位亦分为三:即下忍位、中忍位和
③
上忍位。 从上忍位再经一刹那,便到了世第一位。 所谓世第一位,为有漏智之
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殊胜者。 行者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观所取能取之空
无,即可于次一刹那中进入见道位。 《俱舍论》 中解释说:“此有漏故名为世
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由世第一位
入见道,证须陀洹果,就可永不再生四趣之中。
以上三贤位与四善根位,合称七贤位(又称七方便位)。 智者大师在《四
教义》中说:“通言贤者,邻圣曰贤。” 他还将“贤”解为“真善”,认为一切天魔
④
眷属及诸凡夫,皆以爱著之心修善,一切外道皆以邪见之心修善。 这些人虽然
修善,虚伪邪曲,不能称为直。 令佛弟子七种行人皆明识生灭四谛之理,知爱
论见论皆是邪曲,伏此爱见邪曲之心,用正信直之心,修诸善法,故名“直善”。
藏教七贤位尚属凡位,至见道、修道、无学道始称圣位。 在圣位中,见道为
初果,修道为二三果,无学道为四果。 初果人破八十八使见惑,最初见真谛偏
空之理,故称见道。 二三果人重起缘虑,缘前所见之真,断诸欲界思惑尽,进断
上地之思,属带果修因,故称修道。 四果之人(阿罗汉),断除三界惑尽,于诸
① 《大乘义章》卷十七。
② 《法华玄义》卷五。
③ 智者大师《四教义》卷二。
④ 智者大师《四教义》卷二。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