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43
九女,出身显赫。 他自幼喜欢学佛,12 岁
便从奈良大安寺行表出家,学习唯识章
疏等。 20 岁在东大寺受具足戒 。 因见
①
奈良佛教界充满腐败混乱现象,当年七
月,便独自到平安东北方的比睿山上结
庵修行。 “ 每日诵读 《 法华》 《 金光明》
《般若》等大乘经”(《传教大师全集》卷 5
《睿山大师传》),并修禅观。 他在此期
间,著有《愿文》 一篇,感叹:“悠悠三界,
纯苦无安也;扰扰四生,唯患不乐也。”为
了救度众生,他在佛前发五大愿:
以无上( 菩提) 第一义,发金 传教大师(最澄)
刚不坏不退心愿,我自未得六根相
似位以还,不出假(其一);自未得照理心以还,不才艺(其二);自未
得具足净戒以还,不预檀主法会(其三);自未得般若心以还,不著世
间人事缘务,除相似位(其四);三际中间所修功德,独不受己身,普回
施有识,悉皆令有无上菩提(其五)。
他以勇猛精进的大决心,要求得六根相似位(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
为圆教六即中第四之相似即位),求得照理心(能以佛陀或高僧的言教鉴照自
己的灵心),具足净戒,求得般若心,并以此回向有识( 为有情之异称,即众
生),充分表达了他的舍己为人精神。 他还说:“伏愿解脱之味独不饮,安乐之
果独不证,法界众生,同服妙味。 若依此愿力,至六根相似位,若得五神通时,
必不取自度,不证自位,不著一切,愿必所引导今生无作无缘四弘愿愿,周旋于
法界,遍入于六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尽未来际,恒作佛事。” 可以看出,他
②
是以实践“利他”的“菩萨行”为宗旨,发誓“未得般若心”,便决不回到世俗社
会中去。
第
此后,他从收藏天台宗典籍的寺院借来智顗的《摩诃止观》 《法华玄义》 七
辑
《法华文句》《四教义》以及《维摩经疏》等来抄写和研读,对天台宗的义理产生
台
密
① 《显戒论缘起》则称:“延历四年四月四日,大师十九岁。”或系实岁。 探
索
② 《大正藏》卷 74 第 135 页。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