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44
了极度的兴趣。 于是,便在比睿山开始讲说和传授天台教观,名声愈来愈大。
延历七年(788) 他在四众资助下,在比睿山上建一乘止观院,作为弘法的中
朱 心,并派弟子到各地寺院抄回大量天台经籍收藏。
封
鳌 最澄在比睿山传授的情况很快就引起桓武天皇的重视。 延历十六年
天
台 (797),天皇召请最澄参与“ 内供奉” 十禅师之列,敕“ 以近江正税,充山供
集
·
①
第 费” 。 有了朝廷的支持,最澄传教的决心更大,从延历十七年开始,他每年十
三
册 一月在比睿山举行“法华十讲”的法会(分十次讲完《法华经》)。 延历二十年
(801),还邀请奈良佛教界的十位著名高僧来参加法会,他在会上宣讲“天台
三大部”。 此后,他又应邀至高雄山寺宣讲“天台三大部”。 从此,他在佛教的
名声大振。
为了进一步领会天台宗的真义,他萌发了入唐求法的思想,在上奏天皇的
文疏中,指出当时奈良佛教中最有影响的宗派是三论宗和法相宗,它们都依
“论”立宗:三论宗以《中论》 等论为依据,法相宗以《 成唯识论》 为依据,而
“论”是发挥经义的菩萨说的,是“末”。 而天台宗则是依《法华经》立宗,“经”
是佛说,是“本”。 故应当将天台宗传入。 他请天皇派他入唐求法。 声称自己
虽多年弘宣天台宗,但“每恨《法华》深旨,尚未详释,幸求得天台妙记,披阅数
年,字谬行脱,未显细趣。 若不受师传,虽得不信。 诚愿差留学生、还学生各一
人,令学此圆宗,师师相续,传灯无绝也” 。 天皇准奏,便派最澄为“天台法华
②
宗还学僧”(短期修学天台宗,学毕即行回国)入唐求法。
延历二十三年(804,唐贞元二十年),最澄携弟子义真为翻译一道入唐。
在明州(今宁波)登岸后,到达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在龙兴寺,拜见应台
州刺史陆淳之请来此寺宣讲《摩诃止观》的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从受天台
(一心三观)教法,并在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受大乘“三聚大戒”(指摄律仪
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随后,最澄又登天台山,礼拜智者大师肉身塔,从佛
陇寺行满受法。 道邃和行满都是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711-782)的法裔。 湛
然被称为唐代天台宗中兴之祖,著有《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玄义释签》
《法华文句记》,提出“无情有性论”“理具三千说”等,发挥了天台的思想。 他
① 《睿山大师传》。
② 《睿山大师传》。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