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17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既去,世事都捐。 投刃皆虚,目牛
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 尔乃羲和亭午,游氛高褰,法鼓琅以振
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潄以华池之
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
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 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 恣语
乐以终日,等寂寞于不言。 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魏晋时,文人中早有游乐山水的传统,他们往往以山林隐逸为高尚事。 当
时的山水谈玄多与避世心理的表现相关。 《游天台山赋》中,作者将自然与人
世相贯通,阐明了“长生”与“无生”、 “无”与“有”“正”与“反”等的辩证关系。
自然已不只是自然本身,它还包含着哲理与感受等别的东西。 作者在对自然
景物的描写中,将玄谈佛理作了淋漓尽致的表露。
其二是改变汉赋的传统写法,变铺叙为简约。
描摹景物是汉赋的传统主题。 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描
述景物都极为细致。 左思更主张“升高而赋者,颂其所见也。 美物者贵依其
本,赞事者宜本其实。 匪本匪实,贤者奚信?” 他写的《三都赋》,“其山川城
①
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 。 因此,铺叙淋漓,有以华辞丽藻
②
掩盖内容空虚的缺点。 正如刘勰所批评的:“后之作者(指魏晋某些辞赋家),
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游天台
③
山赋》则不然,它以朴实简约的语言,写天台山水的情状,如:“既克济于九折,
路威夷而修通。 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这里,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山径由险转夷后的情景,也抒发了步入
仙境的恬淡安适的心情,语句简约,情景十分和谐。 全篇赋仅六百多字,写景、
抒晴、阐理,俱臻妙境。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孙兴公《游天台山赋》多
用佛老之语,不甚状貌山水,与汉赋穷形尽貌者颇异。”这在赋的发展上是一个
转机,对六朝抒情赋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
其三是文辞浏亮,声韵铿锵。 八
辑
陆机在《文赋》中说:“赋体物而浏亮。”认为赋的内容应当“体物写志”,而
台
文词则应当“浏亮”,即清而不杂,明而不晦,特别要讲究韵律,读之这方面。
山
文
苑
① 左思:《三都赋·序》。 与
② 左思:《三都赋·序》。 儒
林
③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