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22
朱
封
鳌
天
台
集 天台宗典籍中的文学技巧略述
·
第
三
册
佛陀是具有大智慧的圣者,精通世出世间的一切法。 他的说法被弟子们
记录下来,这就是佛经。 佛经不但思想博大、精深,而且形式也极为完美,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被尊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始祖的龙树尊者(约三世纪),在其所
著的《大智度论》卷 22 中说:
佛语美妙,皆真实,有大饶益。 佛所说法,亦深亦浅。 现实相故
深,巧说故浅,重语无失,各各有义故。 佛所演说著四处,有四种功德
庄严:一、慧处,二、谛处,三、舍处,四、灭处。 有四答,故不可坏:一、
定答,二、解答,三、反问答,四、置答。 佛所演说,或时听而遮,或时遮
而听,或听而不遮,或遮而不听。 此四皆顺从无违……佛语虽多,义
味不薄。 虽种种杂语,义亦不乱;虽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爱著;虽殊
异高显,亦不令人畏难;虽遍有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①
龙树从研究佛经中得出结论:佛陀说法之所以深受众生喜爱,是因为其义
理“亦深亦浅”。 说它深,是因为它阐明了“诸法实相”;说它浅,是因为它在阐
明实相时,运用了许多“巧说”。 所谓“巧说”,即是运用文学语言技巧,如讲究
阐述的方式方法以及解答弟子疑问的方式等等。 他认为,佛语之所以义味深
厚,除了它弘宣的是真理以外,在弘宣的方式上有条不紊;能令听者生法爱,而
不染着;将高深的义理,化为浅显,不使听者望而生畏;在使众人都能听懂的原
则上,但又有含蓄,不让浅薄的小人完全领会其中的意蕴。
龙树一生深入佛海,青年时即“独步诸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
无不悉综”(鸠摩罗什《龙树菩萨传》)。 传说曾入龙宫受大龙菩萨赠“方等深
奥经典,无量妙法”(同上)。 他先是学习有部的教义,但当他用 90 天时间读
完“大龙菩萨”所赠的《十万颂般若经》和《小字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后丰富了
① 《大正藏》卷 25,第 223 页。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