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38

(三)用议论的方法抒情


      朱         这种通过议论来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章中,有时被称为抒情描写插笔。
      封    因为它往往在叙述进行中插入,打断了原来的正常叙述,使叙述出现一次断
      鳌
      天    续。 例如,智者在《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 一文中,要求解拔国下
      台
      集
      ·    令恢复已经废圮的始丰县放生池。 解拔国推说此事须隋文帝批准。 智者认为
      第
      三    恢复放生池势在必行,十分火急。 因此,他在《遗书》 中详细叙述了他主持创
      册
           立的这一山溪放生池的经过后,文笔一转,用了一段议论,称隋文帝:“躬行十
           善,等赤子于群分;自运四弘,意下生而普济。 且不麑不卵,著自外书;救蚁救

           鱼,闻之内典。 岂有富极天下而吝惜一江源,恩洽宇内而独隔数百里,改莲华
           之池,兴烧煮之业,使军民恣其伤杀,水族婴其酸楚,身首分离,骨肉糜溃! 以
           贫道意,度皇帝之心,岂其然乎! 岂其然乎!”                    ①
                “岂有”以下是一段强烈的抒情文字。 作者用议论的笔法,写水族“身首

           分离,骨肉糜溃”的酸楚,深信作为万民之主的帝王,是绝不会“富极天下而吝
           惜一江源”“改莲华之池,兴烧煮之业”的。 文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救苦度生

           之心。
                明代高明寺僧受教的《圆通洞记》,也是在叙述中用议论的方法抒情的。
           他在叙说了传灯大师主持高明寺时,“开辟此洞于乱石榛芜之中,洞成而名之

           曰圆通”之后,用议论的笔法分析了“圆通”2 字的含意:
                    盖圆通,言象亦言义也。 观古之达人,皆有所嗜:嗜琴、嗜书、嗜

                石,均一嗜也。 今大师之嗜幽溪,则所谓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虽无色
                声音味触之味,而味独深深,岂非有绝妙之色声香味触乎? 然则适意
                者无非实相,悦性者尽是妙明。 ……背倚绝壁,白云封之;下俯深涧,
                疏松飘和;奔洒怒涛,昼夜鼓彻。 大师于是顿悟耳门,入流忘所。 然

                则流为法性,所属音尘,性风真空,性空真水,莫不于此宣明。 固入乃
                观智之功能,亡乃工夫之效验。 流也者,浊身之体也,圆顿之三谛也,

                根性之圆通常也。 入也者,般若之宗也,不次之三止也,初心之方便
                也。 忘也者,解脱之大用也,十方圆明,缘心得自在也。 斯则无流可
                入,无所可忘者,了音声本寂,体根性无通,即耳即声,性声惟耳,遍空
                虚界,是我耳门所尚,匪留拟于何处觅闻。 闻竖穷三际,横亘十虚,是



               ①  章安:《国清百录》卷 4。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