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39

我圆通。 流亦叵得,却向奚方求入,入可谓不落义路,直入照明,迥异

                长途,出尘异路。 盖以是而悟圆通本根,亦以是而著圆通大疏,故以
                是而名圆通洞焉。        ①

           这段精彩的议论,完全是抒情的笔法,以“入流忘所”来阐释“圆通”两字的含
           意。 所谓入流,意指初入者之流,指断三界之惑以后,证得圣果,预入圣道的法

           流。 忘所,意指修行到达圆熟、物我一如、无事安闲的境地。 比喻主观的“人”
           和客观的“境”(所)无有对立的境界。 传灯大师坐圆通洞“背倚绝壁,白云封
           之;下俯深涧,疏松飘和;奔洒怒涛,昼夜鼓彻”,而他完全置若罔闻,这是“顿
           悟耳根,入流忘所”的崇高境界,也是长期苦修天台宗法华三昧所得的结果。
           文中所说的“即耳即声,性声惟耳,遍空虚界,是我耳门所尚,匪留拟于何处觅

           闻”,这乃是发挥了天台止观的精髓,充分阐释了天台宗三谛圆融的思想理论。
                以上简略地论述了天台宗典籍中的文学技巧。 从中可以看出天台宗典籍
           在佛教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天台大师的著述,不仅义理深邃,就是在文学技巧

           方面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


























                                                                                       第
                                                                                       八
                                                                                       辑

                                                                                       台
                                                                                       山
                                                                                       文
                                                                                       苑
                                                                                       与
                                                                                       儒
                                                                                       林
               ①  《幽溪别志·重典考》。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