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52
城山讲天台经观,遂趋座下,“依科指授,便能领议”(《大明高僧传·慧日》)。
子庭赞叹他精进之快,说:“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
朱 大昌乎!”(同上)
封
鳌 慧日后来由子庭推荐去临安上天竺。 关于这一段因缘,志磬《佛祖统纪》
天
台 中是这样记载的:
集
· (慧日)一日假寝也,见有竹横地下,竹上所凝者,白粥粲然,师
第
三
册 因卧而餐之。 及觉,言于子庭。 子庭曰:“粥与竺同音,子得就地以
食,其缘殆在上、下两竺之间乎! 子宜亟行行。”即持瓶锡,渡浙河,拜
竹屋净公于上竺。 辄留之。 所处颇卑湿,师赋诗以述其事。 竹屋见
之,与众曰:“此即不凡,它日当嗣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为迁刚
燥之地,遇之如宾友。 会有营缮之役,施金帛者接踵而至。 勤旧僧
机,欲揭示名字选工书者,卒无以应。 师扬袂出曰:“吾试为之。” 霞
布云舒,精采焕发。 竹屋喜曰:“吾前言不缪!”命典宾客,寻掌僧籍。
至元四年(1338),慧日移居荐福寺,历三寒暑。 后下天竺寺遭火灾。 宣政
院使高公纳麟推荐慧日,称“非师无以膺起废之任”。 慧日受命去下天竺,重
修普贤殿、大雄宝殿等,并购香楠雕刻佛像,寺宇美轮美奂。 至正四年(1344),
高公又请师住上天竺。 子庭所谓“上下两竺” 之征,完全应验了,元顺帝闻其
德,“赐以金襕法衣及慈光妙应普济大师之号。”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诏全国高僧,赴蒋山法会。 慧日受到明太祖隆重
的礼遇。 《佛祖统纪》记载道:
有学僧伽,奉诏入京,而师(慧日)年最高,白眉朱颜,其班前列。
上(洪武帝)亲问以升济沉溟之道,师备述其故。 上悦,顾众而言曰:
“迩来学佛者,唯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究其义? 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自后数召见,字而不
名,人以为师荣。 及建钟山法会,请师说毗尼净戒,闻者开悟。
慧日对于重兴明代天台宗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金陵瓦官寺已经废圯。
慧日对明太祖提出瓦宦寺是隋智者大师讲述《法华经》之所,应当重建。 太祖
听从他的话,命在金陵选址重建,以存其迹。 建成后,慧日“升党说法,九府僧
伽,皆俯首以听。 风声所被,遐迩翕然”。 事毕,辞京回上天竺,谢绝院事,“日
修西方净业十二年。”
慧日于洪武十二年(1379)七月,在上天竺示寂,世寿 89,僧腊 73。 其肉身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