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42
朱
封
鳌
天
台
集 天台《六妙法门》研究 ①
·
第
三
册
《六妙法门》(以下简称《六妙门》)是智者大师(538-598)在金陵瓦官寺
宣讲(一说为大臣毛喜作)的一部关于天台修持方面的重要论著。 智者认为,
入涅槃有六种门径(六种禅观),即《六妙门》。 它不仅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
道之要径”,而且能“万行开发”,直至“降魔成道”。 然而,由于他在正文中对
《六妙门》的修持方法阐释过于简略,致使大多数的修学者未能窥其堂奥。 对
于《六妙门》在天台止观中的地位,自唐以来佛学界的看法也并不相同。 笔者
特对《六妙门》的渊源,《六妙门》的具体修持方法,以及《六妙门》中是否仅谈
不定止观等三个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研究。
《六妙门》的渊源
智者所说的释迦当初“跏趺坐草,内思安般”,终于“ 万行开发,降魔成
道”。 也就是追溯到《六妙门》的渊源。 安般,梵语安那般那(ānāpāna),又作
阿那波那、阿那阿波耶,原为印度古老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 āna,原为遣来之
意,借指入息(吸);apāna,原为遣去之意,借指出息(呼)。 安那般那,即数息
观。 这是一种以数入息、出息使心入定的方式。 《俱舍论》中曾作解释:“言阿
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
义。” ②
关于安般的修持,《达摩多罗禅经·修行方便道安般念决定分》 、《禅秘
③
① 本文刊于 2006 年 10 月闽南佛学院主编的《闽南佛学》(第 4 期)。
② 《俱舍论》卷 22,《大正藏》第 219 册,第 118 页。
③ 《大正藏》第 15 册,第 309~310 页。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