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46

地经》卷 5 中说:
                    何谓数长? 值未有息而预数之。 息未至鼻而谓言二,是谓数长。
      朱
      封         于是颂曰:尚未有所应,而数出入息。 数一以为二,如是不成数。 何
      鳌
      天         谓数短? 二息为一。 于是颂曰:其息以至鼻,再还至于脐,以二息为
      台
      集         一,是则为失数。 何谓数息而知长? 其修行者,从初数息随息迟疾而
      ·
      第         观察之,视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是谓息长。 数息短者,亦复如
      三
      册
                是。 于是颂曰:数息长则知,息还亦如是,省察设若此,是谓息长短。

           这是说,修持者由于情绪尚不稳定,坐禅数息时,产生“息长” 或“息短” 的情

           况。 所谓“息长”,是指尚未开始吸气,即预数“一”;气息未至鼻端,即数“二”。
           所谓“息短”,是指将二次气息,合数为一。 即气息从鼻端入,到脐部再从脐部
           返回鼻端,然后呼出,以二息为一息。 《大安般守意经》 说:“坐禅法,一不数

           二,二不数一。 一数二者,谓数一息未竟,便言二,是为一数二,如是为过精进。
           二数一者,谓息已入二,甫言一,是为二数一,如是为不及精进。” 《修行道地
                                                                        ①
           经》中指出:“数息或长或短,是为二瑕。” 因为它颠倒次第,会影响修持。 修
                                                  ②
           持者应当掌握分寸,省察出入息的长短状况,防止出现这种偏差。
                《大安般守意经》中,还十分强调息数中内意与外意的关系。 经中说:“数

           息有三事:一者当坐行,二者见色当念非常不净,三者当晓瞋恚嫉念过去也。
           数息乱者,当识因缘所从起,当知是内意,一者乱者是外意过,息从外入故。 二

           者乱者是内意故,息从中出故。 三、五、七、九属外意,四、六、八、十属内意,嫉、
           瞋、恚、疑是三意在内,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七意及余事属外

           也。 得息为外,不得息为内,息从意生。 念、息合为一数,息至尽数为一亦非
           一,意在外息未尽故。 譬如数钱,意在五数为一也。 数息所以先数入者,外有
           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故先数入也。” 经中还指出,入息和出息的作
                                                       ③
           用是不相同的:“入息出息所以异者,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 有时出息
           为痛痒阴,入息为识阴”。 若入息、出息与守意三者合而为一,则:“入息者为

           不受罪,出息者为除罪,守意者为离罪”;“入息者为受因缘,出息者为到因缘,




               ①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6 页。
               ②  《修行道地经》,《大正藏》第 15 册,第 216 页。
               ③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4 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