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44
这里说的算,即数;随逐,即随;安置,即止;随观,即观。 论中还对四种安般的
定义作了阐述。 算(数)的办法,除了从一至十外,也可从一到五。 随逐(随)
朱 的办法与后世相似;安置(止)的办法,不是止于心,而是止于鼻端或唇间,作
封
鳌 风想。 随观(观)的办法,是“由触(指身根所触的境、触觉对象)自在”,或喜或
天
台 乐,而不为愁苦所恼。
集
·
第 《解脱道论》中还指出,修念安般,可以达到“满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
三
册 心念处、法念处),再通过修四念处,达至“满七菩提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
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最后达到解脱。 ① 其思想境界比起
《禅秘要法经》所说固然要高得多,其中包涵的佛教义理也要丰富得多,但它
还是不够全面,只谈到数、随、止、观,并认为观是修持的终极。
最早、最全面谈安般修习义理的是《大安般守意经》 。 经中将安般与守
②
意连在一起,明确指出了安般的修习除了数息、相随、止、观外,还有还、净两个
重要的阶段。 其定义成为智者《六妙门》 学说的真正渊源。 经中解释安般守
意的义理说:
数息为四意止,相随为四意断,止为四神足念,观为五根五力,还
为七觉意,净为八行也。 得息不相随不为守意,得相随不止不为守
意,得止不观不为守意,得观不还不为守意,得还不净不为守意,得净
复净乃为守意也。
已念息恶不生,复数者为共遮意,不随六衰故。 得相随为欲离六
衰行,止为欲却六衰行,观为欲数六衰行,还为欲不受六衰行,净为欲
灭六衰行,已灭尽便随道也。 ③
经中明确指出,数、随、止、观、还、净六者均应和守意结合在一起,而且六者应
当层层深入,逐渐提高其修证的档次,直到“得净复净” 为止。 经中说的六者
均应与守意结合,这与智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不过,经中指出修习六者最终只
是为“欲灭六衰”。 显然这还只是将它作为“对治”之道。 而智者所强调的《六
妙门》的修证,则完全不同。 它是通过六妙的修持,进入泥洹(涅槃),成就佛
道。 也就是说,《大安般守意经》强调的是修界内之法;智者阐述的《六妙门》
① 《大正藏》第 32 册,第 431 页。
② 《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3 页。
③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