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41
弯曲,绿中显翠,香气浓郁。 其特有风味,与生长的独特环境分不开。 天台山
顶高 1000 余米,气候湿润、寒冷。 茶树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抵抗
素———芳香油来抑制水分的蒸腾。 清新洁净的高山空气,也有利于紫外线和
红、黄光线的辐射,又促使茶叶中芳香油积聚。 山高雾多,芽叶长期保持幼嫩,
使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等营养成分得以充分蕴蓄,其饮用和药用价
值就比一般茶叶高得多。 尤其是遍山的云锦杜鹃,盛开时的芬芳不断熏陶茶
叶,使制成之茶叶更添香味。 古医书中还称天台云雾茶有“去腥腻、除烦恼、却
昏散、消积食”的药用,久服可以“养生延寿”。
天台山最早的植茶处是华顶山。 史载三国吴赤乌二年(239),高道葛玄
(164-244)来隐于此,修炼与植茶。 隋唐以后,随着佛教在天台山的兴起,仙
茗成为佛茶。 天台宗的缔造者智顗(538-597)提出:修行坐禅,必须“摒弃睡
眠”。 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坐禅的目的是“因定生慧,以求觉悟”。
如果处于睡眠状态,坐禅也就失去意义。 正因为茶叶可以提神益思,驱除睡
魔,所以茶叶与禅几乎成了不可分离之物。 在唐代,天台山各个寺院都设有专
司茶水的“茶头僧”,除了供寺僧喝茶外,还以茶作为广结善缘、推行佛法的辅
助手段。
正由于这种原因,天台山云雾茶与日本的茶道,通过佛法的交流,进行了
沟通。 据史书记载:打开中日茶叶之路的是日本僧最澄。
最澄(767-822),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延历二十三年(804),他作为
“入唐请益天台法华宗还学生”入唐,至天台国清寺从天台宗九祖湛然门徒道
邃、行满,受天台宗教义。 翌年回国。 他在携归 128 部天台宗典籍的同时,也
带回许多天台云雾茶种和茶叶,把茶种播于比睿山麓的日吉茶园,成为日本种
茶的先导。 815 年,最澄还在近江(今滋贺县)开辟茶园,使天台云雾茶得以繁
衍,后发展为日本名茶朝宫茶,成为日本天皇的宫中珍品。 最澄圆寂后,每年
6 月 4 日(他的忌日),比睿山僧众在寺中举行献茶仪式,作为对最澄引进茶种
第
的纪念。 十
辑
继最澄之后,日本的荣西禅师,又对天台云雾茶作了进一步的推广。
台
荣西(1141-1215),全称明庵荣西,号叶上房,通称千光国师。 备中(今冈 山
旅
山县)吉备滓人。 19 岁到比睿山学天台宗教义,并学密教。 日本仁安三年 游
文
(1168),他入宋到天台山求法,带回一些佛教新章疏和茶籽茶叶。 日本文治三 化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