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76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张伯端在成都天回寺“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
           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据说这真人就是刘海蟾。 从此,他潜心修炼。
      朱    并因“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 熙宁八年(1075),发心著成《悟真篇》,叙
      封
      鳌    丹药之本末。 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 张伯端最后将丹术传于石泰。 为了不
      天
      台    使自己长期研究丹道的成果埋没,他将《悟真篇》郑重拜托转运使马默(字处
      集
      ·
      第    厚),说:“平生所学尽在是矣。 愿公流布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马默遵嘱
      四
      册    庀工刻印了他的著作。

                张伯端晚年援道入佛,兼修禅法。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记载:张伯端
           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人定出神,数百里间

           顷刻就到。 二人雅兴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扬州观赏琼花。 二人共居一
           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 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
           一朵为记。 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 僧愧

           不明意,伯端说:“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 二人遂为莫逆之

           交。 随后弟子问:“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伯端答道:“我
           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

           神。 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 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
           谓之阴神。”这就是说,南宗先命后性的修法要胜过禅师。 伯端常说:“道家以

           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 性、命本
           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 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
           上乘法,故号曰金仙傅大士。 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 一百

           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张伯端趺坐而化,住世 99 岁。 作《尸解颂》
           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 一灵妙有,法界圆通。”一好禅弟子用火烧化,得舍

           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
                《台州府志》则称张伯端羽化于天台、临海交界处的百步溪中。 其地尚有

           紫阳真人祠。
                (二)《悟真篇》及其他
                张伯端的主要著作是《悟真篇》;另有《金丹四百字》和《金笥青华秘文金



               ①  《历世真仙体通鉴》卷 49《张伯端传》。




    ❙68❙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